安定門外大街屬於和平里街道,安定門外大街位於東城區西北部,北起安貞立交橋,南至安定門立交橋,以青年溝路為界,以南歸東城區,以北歸朝陽區管轄,因位於安定門外故稱。
安定門是明清之時北京城北部的城門之一,其西為德勝門,安定者,取天下安定意,安定門以北五里處,與其相對應的位置,今安定門外小關處,是元大都的安貞門,元亡後,明初改建北京城,把大都的北部城牆,向南縮了五里,即今二環路位置,安貞門也改稱安定門。
安定門外大街屬於和平里街道,安定門外大街位於東城區西北部,北起安貞立交橋,南至安定門立交橋,以青年溝路為界,以南歸東城區,以北歸朝陽區管轄,因位於安定門外故稱。
安定門是明清之時北京城北部的城門之一,其西為德勝門,安定者,取天下安定意,安定門以北五里處,與其相對應的位置,今安定門外小關處,是元大都的安貞門,元亡後,明初改建北京城,把大都的北部城牆,向南縮了五里,即今二環路位置,安貞門也改稱安定門。
建國門外大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朝陽區的一條大街,在長安街的東延長線上。因位於北京內城建國門外而得名。建國門的所在處原為北京內城城牆。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佔領北平期間,為興建東郊的工業區和西郊的“新北京”,在今建國門和復興門之處各拆除了一段城牆,形成豁口。
當時未顧及建設城門,僅安裝了簡易的鐵欄杆(一說為鐵門)。1940年代初,日偽當局曾擬過新開豁口城門的名稱,初定東豁口名“啟明門”(寓意“旭日啟明”),西豁口名“長安門”,但遲遲未正式使用,人們仍稱這兩處為“豁子”。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1月,改啟明門為“建國門”。
但仍未建正規的城門。建國門於1969年興建北京地鐵時拆毀。1977年,在建國門原址處興建建國門立交橋。建國門外大街西起建國門橋,東到國貿橋(大北窯)。建國門外大街1947年前為一條沙土路,曾名“東長安街”(含現建國路大北窯至八王墳段)。1955年隨著興建南使館區和永安裡統建住宅區,該大街拓寬改築,鋪瀝青路面,並定名為“建國門外大街”。1983年又進行了改建。
右安門內大街屬於北京市豐臺區下轄街道。位於豐臺區境東部,距豐臺區政府9千米,距天安門6千米。右安門街道東以北京南站為界與東城區相鄰,南至京山鐵路與西羅園、馬家堡街道相連,西至菜戶營與太平橋街道接壤,北至護城河與西城區隔河相望。右安門俗稱南西門、村門,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防禦外族侵擾興建的外城西南方向的城門,後又增設甕城,遂形成大街。清末稱右安門大街。解放前稱右安門內大街,街的南段俗稱右安門門臉,1965年稱今名。因此街臨近牛街,1966年紅衛兵改街為民族團結路,後恢復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