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每一個戲劇他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流派,那麼大家知道在廬劇文化中國廬劇的流派嗎?廬劇一般都以愛情或者公案為題材,其唱腔表演方式,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都為表達複雜的情感,那麼它的流派又分為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廬劇起源,無史料可考,據老藝人相傳,在商報曾以《盲藝人考證廬劇源自霍山》為題,報道了“西路廬劇”的領軍人物之一、年近八旬的盲藝人李儒瑤,20年前憑一部明朝《塗氏宗譜》和自己的現場演唱,征服了業界專家,“廬劇的發源地在大別山區的霍山縣”從此一錘定音。該縣擁有“廬劇源頭”的豐富藝術土壤,決定透過一系列的措施重振廬劇藝術,打造“廬劇之鄉”。
據瞭解,為了重振廬劇藝術,該縣決定整理108部傳統廬劇編輯成冊,並組織創作一批適合快節奏現代生活的廬歌,供初學者學唱,同時編寫一本廬劇基礎知識教材,作為全縣中小學生的選修課程。近期利用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100萬元,縣裡配套230萬元,扶持民間藝術社團,最終使廬劇班社普及到全縣所有鄉鎮。還將錄製一批正宗“西路廬劇”經典劇目光碟,向社會公開發行。
太平天國時期已有職業班社流動演出。初期的廬劇,是以皖西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門歌(門頭詞)和民間花籃舞、花鼓燈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三小戲。其演出劇目《賣蘭花》的唱腔,就是淮河一帶流行的花鼓燈調。《打桑》一劇唱的則是大別山流行的“打花石調”。當時的演出大多采用唱一段舞一段的形式,舞蹈如“繞籬笆子”、“繞門轉子”、“一條龍”、“剪子股”、“荷葉翻身”等,與淮河一帶的花鼓燈相似。
廬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受流行於皖西北的阜南和河南固始一帶的“嗨子戲”影響,後來又吸收、融化了湖北花鼓戲和淮河一帶的“端公(男巫)戲”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唱腔,使自己不斷豐富起來,如:“端公調”唱腔和《休丁香》、《張相公打嫁妝》等劇目來自“端公戲”。《討學錢》、《採茶》等戲來自湖北花鼓戲。“黃梅快板”(又稱行路調)唱腔來自皖南花鼓戲。
廬劇班社早期不滿10人,只能在農村草臺演出,劇目是《點大麥》、《遊春》、《洪武放馬》、《雪梅教子》等生活小戲和摺子戲。辛亥革命前後,曾一度和徽戲合班演出,稱為“四平帶折班”(“四平”指徽戲,“折”指廬劇小戲)。到了30年代,部分班社進入蕪湖、合肥等城市演出,又與京劇合班,稱為亂彈班。因此,在劇目和表演方面亦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閒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臺,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絃,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在倒七戲興旺發達時期,每演出於各地,即吸收當地流行的戲曲或民間藝術來豐富自己。有的班社還時斷時續地與徽班、京戲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戲班演出正戲,然後續演廬劇小戲,這種做法叫“四平帶折”班或“亂彈班”。與徽、京戲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戲演員在唱、做、唸的表演和鑼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變。而較有水平的倒七戲班不斷入城演出,由於要適應城市觀眾的欣賞習慣,藝術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流派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由於它的流行區域是在皖中古廬州一帶,1955年3月,經安徽省委宣傳部批准,正式將“倒七戲”改名為“廬劇”。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演出了傳統劇目《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受到毛、劉、周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結束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地方劇種,廬劇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特別是來自廣大農村的觀眾對它更是喜愛,現如今在民間戲曲逐漸衰落的狀況下,他們對廬劇的喜愛始終未變,所以說群眾是戲曲繁榮的基礎,廬劇的發展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生活的土壤。
廬劇在發展的過程中,注入了很多新生命,令其蓬勃發展。戲劇演員是戲曲中最重要的生命之一。那麼,下面要透過廬劇文化介紹的是廬劇演員朱*順,他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他的戲曲之路又是怎麼樣的內容?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朱*順,安徽省民間廬劇界著名的頭牌小生,他出生自廬劇世家,高考落榜後便傳承父業,由於其自身勤奮好學,加上天生的英俊外貌及地道的嗓音,很快便在廬劇小生界站穩了腳根!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朱*順就出版了大量的傳統廬劇劇目的磁帶,如:《張萬郎討飯》,《小辭店》,《商林歸天》,《王小過年》等,深受廣大戲迷的廣泛好評。
廣大戲迷朋友評價朱*順的清脆的唱腔是“聲聲入耳,鏘鏘傳情”。朱*順不僅精通傳統的廬劇藝術表演,且在他的廬劇表演當中,他巧妙的結合地方民歌、民間小調、以及吸收其他劇種的某些成分,使廬劇的舞臺表演更具藝術魅力。
朱*順也是透過自己的實力成為安徽衛視《相約花戲樓》第一位受專訪的廬劇民間藝人,為第68期。朱*順對廬劇的發展事業無比的熱衷,在網路發達的現今,他透過自學網頁製作,建設一個專業的廬劇網站,叫都市戲迷或安徽戲劇網,目的是讓喜愛上網的年輕人去了解廬劇和喜愛廬劇,以及生在異國他鄉的僑胞們能夠透過網際網路聽到和觀看到原汁原味的傳統廬劇。
朱*順從1999年便開始錄製廬劇碟片,至今主演的、參與錄製的有1000多部以上,滿足了廣大戲迷過足戲癮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正功的男人背後站著一個支援他的女人”,朱*順也不例外,朱*順有一位美麗、唱功和演技精湛的愛人叫孫曉雲,她是目前民間廬劇花旦界中的佼佼者,他們在倆舞臺上相互協作,為戲迷朋友奉獻上精彩的廬劇藝術表演;生活中他們夫妻恩愛,家庭幸福,為世人津津樂道。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2006年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要透過廬劇文化介紹的是關於廬劇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劇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廬劇代表人物:
王本銀,(1906—1990)小名小鎖子,藝名小莊鎖、王三俏、王老本,著名廬劇演員。原籍肥東縣關家廟(現名永安鄉)。出身貧苦,五歲喪母,與姐姐王巧雲隨父親生活。父親王而傳,除了租種兩鬥田外,主要以剃戶頭為生。王而傳無師自通,喜唱倒七戲。晚間無事,常被邀至附近小戲班子演唱,扮旦角,也能有些收入。他在廬劇藝術改革有開創意義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劇的演出中,扮演祝公遠一角,獲得好評。之後在塑造《羅漢錢》中的張木匠、《討學錢》中的老先生,而蜚聲廬劇界。
丁玉蘭,廬劇女演員。安徽肥東人。出身藝人家庭。幼年隨父學戲,十二歲拜師學廬劇。工青衣、花旦。曾在皖中一帶演出。1949年參加合肥市平民劇社。建國後,歷任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安徽省廬劇團演員,合肥市廬劇團演員、副團長、名譽團長。擅演劇有《休丁香》、《秦雪梅觀畫》、《玉簪記》、《雙絲帶》等。主演的《借羅衣》已拍成戲曲片,《雙鎖櫃》已拍成戲曲電視片。
孫邦棟,安徽合肥人。全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歷任演員、導演等職,現任合肥市廬劇團藝術指導、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合肥市文聯委員、一級演員。主演過《梁祝》、《白蛇傳》等戲劇數十出,榮獲安徽省首屆戲曲匯演表演一等獎。導演過《秦雪梅》、《張太和休妻》等幾部戲。多部戲劇唱段灌傳統戲《白馬駛廣》等。省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合肥市八、九兩屆人代會代表,合肥市一至五屆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被收入香港出版的“戲曲名人畫冊”和“中國藝術家傳集”。
黃冰,1971年12月考入合肥市廬劇團,任演員,專演小生,2000年任合肥市廬劇院副院長,2007年任安徽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廬劇研究會副會長。
在我國戲劇文化中有著許多特色的戲劇如元雜戲、黃梅戲、高甲戲、京劇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呢給大家帶來的是廬劇,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廬劇文化又有多少了解呢?不瞭解的話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 ...
廬劇文化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紮根於江淮大地起那就用它那深宅大院的地方韻味特色演遍大別山區唱遍皖地。薪火相傳,展示廬劇的魅力。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中廬劇的特點吧。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閒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臺,只打地攤子 ...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京拜壽, ...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孩們 ...
戲劇文化中在現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像古時那般了,在古時戲劇不過都是朝廷或達官貴人用來消遣娛樂的選擇,而唱戲的人更是被看輕,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字眼“無情無義”可見當時唱戲的人生活有多艱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廬劇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起源:
廬劇起源,無史料可考,據老藝人相傳,在商報曾以《盲藝人考 ...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的表演具有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的特點。打擊樂很豐富,所以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儲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他那獨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特色。
唱腔特點
廬劇的表演,鄉土氣息較濃,特別是花腔小戲,唱腔來自民歌,邊歌邊舞,生動活潑 ...
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