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中秋習俗
宋元明清中秋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05-9-7 中國食品科技網
根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記載,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市人爭飲新有石榴、梨、慄、葡萄、弄色棖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吳自牧(約一二七○前後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即使是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困,來歡度中秋。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
田汝成(約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
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有一兔人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
至於明朝的中秋,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清朝的規矩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茶湯的,不一而足。
北京古時中秋習俗
釋出人:聖才學習網 釋出日期:2011-08-08 09:26 共157人瀏覽
北京舊時過八月十五中秋節,有一樣外地沒有,而最招孩子們喜愛的怪東西:“兔兒爺”。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靈”的怪東西,凡在北京度過童年的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江寧夏仁虎老先生《舊京秋詞》道:
“銀槍金甲巧裝排,撲朔迷離總費猜,泥塑紙糊兒戲物,西風抬舉上高臺。”詩後自注道:“中秋兒童玩具曰兔兒爺,其雌者曰兔兒奶奶,識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這是一種什麼玩藝呢?簡單地說,是一種泥人玩具,說的更具體一些,就是一種用模子脫出來的,人身兔面的泥俑玩具。臉上紅白相間,也十分漂亮。說是“兔臉”,也不完全是兔子的樣兒,而是人臉,只是嘴是“兔唇”,畫成一個紅色的三叉形。另外上面有兩根大耳朵,做成一個銀槍金甲紅袍的坐像。兔兒爺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也有四五寸高。有一種嘴唇做成活絡的,空心中有線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間的線,嘴唇就亂動,十分好玩,叫做“刮打嘴兔兒爺”。這個名稱,不要說在外地,恐怕在北京,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吧。做的最講究的兔兒爺,面部貼泥金,背後插綵綢護旗背,像戲臺上的武將一樣,頗為威風。
我常常想,歷史上有許多不知名的創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誰別具慧心,創造出這麼好玩的兔兒爺呢?它的來源似難詳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紀坤《花王閣?稿》記雲:“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紀坤是閱微草堂的先人,這條記載,朱彝尊編《日下舊聞考》並未採入。整補所引還是《帝京景物略》的記載,只有“月光紙”,上面“繢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尺,大者丈,工緻者金碧繽紛”。我想最早創造做泥人兔兒爺的,大概就是照這“月光紙”上的像塑的。這自然會大受孩子大人的歡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傳越久,就演變成為歷史風俗。《燕京歲時記》也詳細記載了當時兔兒爺攤子云: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冑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
最後一句,是針對當時陋俗“相公”說的,現知者寡矣。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攤前簇擁著孩子們。但是孩子們看著高興,大人們卻不見得高興。端午、中秋、除夕三大節,中秋好過,而還帳卻是艱難的啊!因為當年平時生活日用,都是賒帳,要到節下集中還帳。中秋是大節,一夏天的賬都是要還的。《道光都門紀略》雜詠道:
“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
人們看到滿街擺出兔兒爺攤子,不免都發愁如何還賬了。這首詩是很生動地寫出了當年北京中秋節近的街頭風光的。
清人都門竹枝詞中說到兔兒爺的也很多,比較早的,為乾隆乙卯,即六十年(一七九五年)楊米人所寫。詩云:
“團員果共枕頭瓜,香蠟庭前敬月華。月餅高堆尖寶塔,家家都供兔兒爺。”
詩中說的十分明確,其時去《紅樓夢》時代不遠,而《紅樓夢》中卻未寫到供兔兒爺的趣事,不免有些遺憾了。
創造這個怪玩具的是誰,我雖然不知道,但我總感到它是嚴格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傑作。真是的,那金盔金甲,騎著老虎、大長耳朵、白麵紅唇、背後插著纛旗雄踞街頭的兔兒爺,配上盛開的雞冠花,多麼招人喜愛呢!孩子們有時卻唱到:
“我看你嘴又豁,眼又斜,好象八月十五的大兔爺……”
兔兒爺好玩,但人像兔兒爺則可厭了。前引夏仁虎先生的《舊京秋詞》,寫於抗戰那年秋天。所謂“兒戲物”、“上高臺”、詩人微旨,是對當時漢奸上臺的辛辣諷刺。
你沒見過的七種中秋習俗
婺源舞草龍燈和堆寶塔的習俗由來已久,每年中秋婺源人都會堅守這些習俗,今年也不例外。想去婺源過中秋,記住這些有傳統舞草龍燈的旅遊村:汪口、江嶺、慶源、理坑、嚴田古樟、上嚴田、靈巖洞、清華鎮、思溪延村、李坑等。
婺源的中秋,空氣中散發著八月桂花的香氣,偶爾還有點點蛙叫片片蟲鳴,初秋的天氣似涼非涼,樹葉正是最深綠的時候,小橋流水映襯青磚黛瓦。在這樣一派恬靜的鄉野裡,男人們拿出祈福用的香燈,插在用稻草、木棍紮成的草龍上,走村串巷地舞動;女人們在鍋臺灶邊忙碌,用麵粉、白糖、豬油、黑芝麻、白芝麻等做成中秋夜傳統的麻餅和酥月供一家老小美餐;孩子們則三五成群,聚集在村口、巷子裡用磚頭砌起一個圓形的空心塔,塔下面撿一些柴火,塔的頂端擺放上各種果品。堆寶塔是孩子們的快樂時光,也是點燃整個中秋夜高潮的助推器。寶塔堆好後,前面掛起彩色的帳幔或者對聯,塔前擺上一張小桌子,放一些果品供奉月神。晚上,當孩子們把塔下面放的柴火點起來的時候,紅紅的火光照亮鄉村的夜空,婺源的中秋夜也拉開了狂歡的序幕。大家圍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做各種遊戲,直到深夜才會散。
新晃是位於湖南西部邊陲的侗族自治縣,這裡的中秋夜流行一種“偷月亮菜”的古老習俗。在侗鄉人的傳說裡,中秋這天晚上月宮的仙女會把甘露灑向人間,甘露代表無私,因此這一夜人們可以共同享受瓜果蔬菜的鮮美。侗家的單身姑娘利用這一時機,在月圓之夜打著花傘,找到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園“偷菜”,並故意叫喊讓對方知道,以此傳情。不同身份的人偷的菜也不盡相同。單身姑娘要偷成雙生長的豆角,表示她們能擁有甜蜜的愛情;成了家的女人要偷長勢最好的瓜或一把飽滿青翠的毛豆,象徵她們的孩子健康茁壯;年輕小夥子們也偷菜,希望月宮仙女賜予他們幸福。偷菜的時候,失竊菜園的主人如果破口大罵,偷者會感到更加吉利。不過這些偷來的菜不能帶回家,只能在野外煮食。“偷月亮菜”這項風俗,使侗鄉的中秋夜其樂融融。
潮汕人的中秋夜習俗很多,拜月娘、盪鞦韆、燃煙堆、燒瓦塔,尤其是在潮汕農村,燒瓦塔的習俗是月圓之夜男女老少都參與、調劑中秋氣氛的一項傳統風俗。這項活動的起源是元朝潮汕居民於農歷八月十五這天,在空曠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燒猛火,作為宰殺欺壓百姓的“韃子”的行動訊號,從此,燒塔便成為中秋習俗沿襲下來。早晨,孩子們三五一群到處去撿拾瓦礫、磚頭,送到曬穀廠等空曠的地方集中,大人們負責把這些磚頭瓦片砌成一座空心塔,下面儘可能大,留足空餘,然後把稻草、劈柴、樹葉等填進塔內。晚上圓月升起時,從塔底部的空隙點火,塔頂便躥出一串串火舌。孩子們在塔邊嬉戲,大人們賞月吃月餅。其間不時往塔裡撒一些食鹽,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助興。
今年的中秋夜,汕頭很多度假村、景區將一如既往地把這項古老的習俗放大規模,搬到沙灘。他們把古老的瓦塔換成紅磚塔,用水泥拌細沙把磚頭粘牢,有的高達八九米,像一座龐大壯觀的高層建築。月圓之夜,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聚集在海灘,看火光映天的巨型紅磚塔與大海和明月交相輝映,體驗潮汕中秋節“燒塔”的樂趣。這種升級版的中秋習俗得到了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
平塘的中秋,苗風濃郁,氣氛熱烈。月亮在苗族這個古老民族的傳說裡,象徵著幸福愛情的信念,所以在中秋夜月亮最大最圓的這天,苗族的青年男女都要沐浴一下月亮的光輝,披著月光唱苗家歌跳苗家舞,尋找心上人、祈求愛情甜蜜,這一風俗被形象地稱為“跳月”。貴州平塘是苗族聚集地,每到中秋夜,苗寨裡的年輕小夥和姑娘們便盛裝打扮、載歌載舞,酣暢淋漓地加入到“跳月”的盛大PARTY裡。苗家人對中秋非常重視,“跳月”一般會持續3-7天,每天大約一小時。除了“跳月”,還有賽馬、射箭、棒舞等比賽。
今年中秋,貴州平塘將在9月22日至24日期間舉辦“中國平塘2010中秋山水音樂節”。在音樂節期間,到平塘的遊客除了能在苗寨感受盛大的“跳月”外,還可觀看到音樂節專場演出和《玉水不夜天》山水實景演出。
居住於雲南新平紅河一帶的傣族婦女腰上都束有一條五色彩帶,因此這片的傣族部落被稱為“花腰傣”。“花腰傣”的民俗頗多,中秋節是他們較為隆重的節日之一。中秋這天,出遠門的人都要回家團圓,當圓月升起,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頂的平臺上擺上魚、鴨肉、鵝肉、青包穀、綠豆和各類水果等獻祭月亮,祈求五穀豐登。當圓月升空,村寨裡的人吃過團圓飯後,聚集在一處開闊的場地,每家用一個大碗端來一些瓜果。這時候村寨裡會請專門的一個人點燃蠟燭和香火,對著中秋的圓月莊重地給傣鄉的月亮叫魂,主要唱詞是祈求月亮賜給傣族人民吉祥順利。這種給月亮“叫魂”的習俗,使“花腰傣”的中秋夜異常神秘。
今年中秋節期間,新平雖然沒有特別推出的節慶活動,但依照往年的經驗,可以到漠沙鎮的大沐浴花腰傣文化生態旅遊村,欣賞花腰傣的服飾、情歌對唱等民風民俗以及染齒、文身、宗教祭祀等傳統文化活動。
上海中秋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 ...
泉州中秋習俗
泉州中秋佳節和其他傳統節曰一樣,充滿鄉土氣息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賞月
賞月是 ...
中秋記憶 南京中秋習俗
在南京的文化記憶中,秦淮河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秋佳節也不例外。相傳東晉時期某年中秋夜晚,名士謝尚、袁宏在牛渚(今採石磯一帶,漢時即屬秣陵)江面上泛舟攬月,留下了“牛渚玩月”的佳話。中秋賞月,從此從南京流行開來。
唐代詩仙李白數下金陵,也吟有《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等玩月 ...
杭州中秋習俗:爭睹錢江潮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蓴菜是中秋 ...
中秋習俗知多少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海南和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
中秋玩新意 你沒見過的七種中秋習俗
中秋節不僅是吃月餅賞明月,在很多地方中秋節還保留著最特色的當地民俗,絕對是你之前很少聽說過的,其實中秋也可以這樣過,快樂出發,嘗試過一個和往年不同的中秋節。
雲南新平:花腰寨裡給月亮“叫魂”
雲南新平花腰傣 居住於雲南新平紅河一帶的傣族婦女腰上都束有一條五色彩帶,因此這片的傣族部落被稱為“花腰傣” ...
福建的中秋習俗 福建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http://www.tech-food.com 2010-8-4 中國食品科技網
福建的中秋習俗,最出名的當數廈門人的“博餅”,也就是用骰子搖出狀元、對堂等。這一玩法如今越來越被福建各地推崇,在臺灣也非常流行。傳說“博餅”的遊戲玩法,是由300多年前,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中秋思鄉的愁緒,激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