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8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一項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標誌為“包產到戶”即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乾”。
歷史發展: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西頭嚴立華家低矮殘破的茅屋裡擠滿了18位農民。關係全村命運的一次秘密會議此刻正在這裡召開。這次會議的直接成果是誕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乾保證書。
1979年10月,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8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一項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標誌為“包產到戶”即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乾”。
歷史發展: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西頭嚴立華家低矮殘破的茅屋裡擠滿了18位農民。關係全村命運的一次秘密會議此刻正在這裡召開。這次會議的直接成果是誕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乾保證書。
1979年10月,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如下。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根本上體現了農民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的關係。而這一直接結合的特殊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題中應有之意。馬克思認為,“不論社會生產形式如何,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要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不同的經濟時期。”在階級社會里,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作為階級社會最後社會形態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如此,也恰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規定著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使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危機。也正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從無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出發,提出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科學設想。恩格斯指出:“私有制必須廢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顯然,恩格斯所闡述的作為對資本主義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否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緊緊地與土地直接結合在一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本質上是社會主義農村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力,開創了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增至2013年的60194萬噸。我國農業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農業的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由於利益的內在推動,使家庭承包經營,“不僅適應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能適應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總之,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長期穩定農村基本政策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糾正了長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經營方式過分單調的弊端,使農民在集體經濟中由單純的勞動者變成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從而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好地發揮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
意義1、既發揮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是適應我國農業特點。
2、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徵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徵地制度,完善徵地程式。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根本上體現了農民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的關係。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緊緊地與土地直接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