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不下是不能容受,屬於漢語詞彙,漢語裡詞的總彙,即所有的詞的集合體,其中也包括性質和作用相當於詞的固定片語,如成語。漢語的某個歷史斷代、某個地域方言或社會方言的詞語的集合體也使用詞彙這個名稱。如先秦詞彙、廣州話詞彙、水手詞彙,某種特殊類別或某種作品的詞語的集合體也可稱為詞彙。如口語詞彙、《紅樓夢》詞彙。線上新華字典現已經收錄20959個漢字、52萬個詞語。
容不下是不能容受,屬於漢語詞彙,漢語裡詞的總彙,即所有的詞的集合體,其中也包括性質和作用相當於詞的固定片語,如成語。漢語的某個歷史斷代、某個地域方言或社會方言的詞語的集合體也使用詞彙這個名稱。如先秦詞彙、廣州話詞彙、水手詞彙,某種特殊類別或某種作品的詞語的集合體也可稱為詞彙。如口語詞彙、《紅樓夢》詞彙。線上新華字典現已經收錄20959個漢字、52萬個詞語。
清明節這天,一群日本老兵照例千里迢迢趕往濟南琵琶山下的“萬人坑”祭拜長眠地下的遇害者,但這一次,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不解的變化——— “萬人坑”的石碑不見了。據悉,此地已賣給開發商,不久就要建高檔樓盤,這意味著他們再也沒有祭拜“萬人坑”的機會了。
我無言,我慚愧,我悲憤。這樣一座見證了侵華日軍罪惡歷史的“萬人坑”居然就要從中國大地上抹去了。讓人汗顏的是,從看門人老杜的敘說中得知,除了每年清明贖罪人來祭掃,這處“萬人坑”一向少人問津。也即是說,自己的同胞根本不把“萬人坑”當回事,早就忘記得差不多了。雖然“萬人坑”早已被濟南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因為缺少具體的保護措施,如今已找不到任何與教育有關的線索。如果不是刻意的尋找,連“萬人坑”的跡象都找不到。
琵琶山萬人坑的遭遇實乃眾多抗戰遺址被拆被毀的寫照。典型的有,因為要建高爾夫球場,“吉林抗日第一人”馮佔海的墓碑被吉林瀚星集團僱來施工的工人推倒了。(2010年10月8日《新文化報》)“九一八”事變時炮彈落地的“第一坑”如今已成一處垃圾場。(2011年9月16日東北新聞網)。瀋陽審判日本戰犯舊址因缺錢修復破敗不堪已經淪為歌廳。(2011年9月16日《北京晨報》)重慶近半抗戰遺址因建設用地需要而消失。(2011年9月18日《京華時報》)此外,媒體曝光的蔣介石重慶行營被毀、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門前成屎尿坑等訊息,無不表明抗戰遺址得不到有效保護的現狀。
與此現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地革命烈士的紀念碑及與解放戰爭有關的英雄遺址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每年清明節,各地政府都會組織民眾去祭奠,學校更是把祭掃革命烈士墓作為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來從事。清明前幾天,筆者編輯的雜誌收到了大量此類來稿,但沒有一件反映學校組織學生去祭奠抗戰烈士墓,原因不僅此類烈士墓難找,即使有,也因為埋葬的多是國民黨士兵,學校一般不會組織學生去祭奠。
此種情形與琵琶山萬人坑的遭遇互為印證,清楚地表明,在有關二戰問題上,因為涉及國共兩黨關係,還有許多禁區和盲區。我們常指責日本教科書如何篡改歷史,但不能忘記我們的教科書也存在太多的偽飾、隱瞞和假造,尤其是在有關抗戰問題上,教科書選擇性地將重點放在敵後戰場的介紹評述上,對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則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旨在向學生灌輸國民黨如何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抗戰勝利後,又如何從峨眉山上跑下來摘桃子吃,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抗日教育,也即是愛國主義教育。
此種一邊倒的抗日教育,造成了兩種後果:一是歪曲記憶,讓國民以為打小日本很好玩,一封雞毛信,幾顆手榴彈,外加當今正在熱播的抗戰神劇顯示的鷹爪功、鐵布衫、弓箭等中國功夫,就輕鬆地擊敗了小日本;二是集體失憶,這點尤其令人痛心。去年筆者參加紅網組織的在衡陽舉行的時評研討會,在與諸多時評家聊起衡陽保衛戰和方先覺時,他們竟然一無所知。時評家尚且不知,遑論普通民眾了。
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大會上,時任總書記的胡錦濤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並高度評價了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國民黨將領為抗戰做出的貢獻和犧牲。這被視為中央高層已經統一了對抗戰歷史的認識,客觀,公正,權威,各級政府應該與中央的認識保持一致,實事求是對待8年抗戰史,珍視每一處抗戰遺址。
希望濟南政府趁萬人坑尚未徹底毀滅之際,趕緊出臺保護措施,將此地真正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靈隱寺的星巴克
9月21日下午,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滬浙”釋出訊息:杭州靈隱門店將於明天開門迎客。訊息一出,網路一片沸騰,網友紛紛發表評論,有網友調侃星巴克“不僅入得皇城,還入得空門”。
星巴克傍上靈隱寺,剛要開門營業,旋即遭到了網友“狙擊”。佛門旁多了一個西方快餐文化的代表,引起網友對商業文化入侵的警覺。一位網友稱,“靈隱寺的香火混著咖啡,那一定是濃濃的商業氣”。
此前,星巴克曾開進故宮,終被輿論逼退。輿論就像捍衛故宮的傳統文化免受侵襲一樣,捍衛靈隱寺的清靜。而此舉難逃劍走偏鋒之嫌,處處瀰漫的商業文化和商業戾氣固然讓人隱憂,但不應將其一竿子打死,更不應聞商業文化色變,對商業文化過敏。
星巴克傍上靈隱寺絕非當年開進故宮那樣。本想看看原汁原味的故宮,結果看到了一家在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的星巴克,在一些遊客眼裡,這是不可接受的“雜質”,當然可以理解。而據媒體報道,這次星巴克開在靈隱寺附近的商業區,遊客有著自己的選擇空間,且此處已有肯德基等同樣代表西方商業文化的符號,有趣的是,只有星巴克遭到了網友的強烈質疑。
倘若說,星巴克開進故宮體現一定意義上的文化衝突似乎可以成立,可這次星巴克並沒有開進靈隱寺,只是在其附近沾沾人氣而已。若就此認為,商業文化和佛教文化衝突了,佛門清淨被商業喧囂銷蝕了,顯得過於牽強。本質上,處於商業區的星巴克,和其他的店鋪一樣,承擔的是一種服務功能。
沒有任何一條規定禁止來靈隱寺旅遊的遊客不能喝咖啡,也沒證據證明其觸犯了哪裡條法規或道德律令。至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衝突”,屬於一種宏大命題,來這裡的遊客只是圖個方便,沒幾個人一邊喝著咖啡,還無聊地想著自己別被西方文化裹挾了。
若非要說無節制的商業文化對佛教文化構成威脅,應該極力避免,那麼最該被警覺的恐怕不是星巴克,而是氾濫的寺廟經濟。恐怕很多遊客都遭遇過進廟拜佛還得買門票的事,也就是說,你不花錢買票,你拜佛的權利就會被剝奪。不可思議是,廟裡一些人還會強迫你買高價香,貴的高達幾千元上幾萬元一炷,並騙你說,花錢越多對佛祖就越尊重。
此外,還可能被強迫購買各種“開光物”,甚至被強捐都不是什麼稀罕事。誰都明白,我們花掉的錢,基本進了寺廟經營者的腰包。根本上看,星巴克代表的西方商業文化襲擾是肌膚之病,是“外圍問題”,而盛行的寺廟經濟才是骨髓之病,是寺廟管理的內部問題。
寺廟可以被承包,可以搖身變成上市公司,可以成為商業利益集團的圈起工具,在此情形下,有什麼理由阻止星巴克到寺廟附近的商業區沾點人氣呢?緊盯著星巴克無疑是捨本逐末,與其瞄著星巴克不放,還不如將矛頭指向被人詬病的寺廟經濟,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