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寒食節特點 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5、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五 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和旅遊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寒食節源於什麼朝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源於什麼朝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源於什麼朝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寒食節的起源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

  寒食節作為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寒食節代表著我們國家的文化,代表著古人的政治文化思想,是一種受到重視的節日,也是一種有著文化內涵的節日!

寒食節的來歷是什麼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的來歷是什麼 寒食節的起源

  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規定每年在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晉國國內家家戶戶都要禁菸火而吃冷食,據說這就是寒食節吃冷食習俗的來源。

  於是晉地之民便在每年的寒食時節斷火冷食。最初寒食節的斷火時間為一個月,但由於天天吃生食,致使許多人因身體不適而生病。到東漢時期,幷州刺史周舉注意到此種狀況後,為解決這個問題,便親自到介之推廟進香,請求介之推將斷火的時間改為三天。此後隨著寒食節風俗向全國的傳播,斷火之俗也逐漸在全國推廣開來。斷火時間也逐漸由三天改為了一天。

  寒食節肯能在冬季

  天文學家認為寒食節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大火星,即商星,參星和商星是相對的,三月參伏,則意味著火見,也就是火出。自八月至來年二月,黃昏時都見不到大火星,故後人推廣而統稱為內火。所謂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皆出東方。二十八宿的龍神位於農業生產中最關鍵的季節,受到人們對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間禁火、出火習俗。然而,正如中村喬所說,由春季論述寒食起源之說,基於魏晉以後的寒食是冬至之後一百零五日進行,這和《周禮》的《秋官·司炬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夏官·司爟(guan)氏》“季春出火民鹹從之”的時期大略一致。但是,所見寒食風俗最古老的事例是後漢桓譚的《新論)和(後漢書·周舉傳),因其在冬季進行,所以應該把寒食的古制在冬季進行作為其起源。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又叫“禁菸節”或“熟食節”,相傳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按照古代的風俗,節日期間要禁止一切煙火,包括生火做飯。為此必須事先準備好熟食,到時只能吃這些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寒食節的習俗活動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遊。寒食節的具體時間定在前一年冬至後的105日或106日,恰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因為寒食節通常要禁火三天,所以有關活動要延續到清明。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對寒食與清明就逐漸不加區分了,以至現在有不少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自唐以後,與祭祀祖先亡靈以及郊遊掃墓活動,逐漸融匯成為一個節日,民間也有把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禁菸節的,甚至還有“清明寒食”的說法,因此寒食節有許多習俗和清明節一樣,也有盪鞦韆、蹴鞠等娛樂活動。

  畫卵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鄴中記》載:“寒食日,俗畫雞子以相晌。”南朝梁宗凜《荊楚歲時記》載:“古之豪家,食稱畫卵。”

  唐代寒食節吃煮雞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雞蛋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並染上色彩,增加雞蛋的外觀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種傳統習俗,這就是唐人所說的鏤雞子。

  “鏤雞子”又名“畫卵”,是一種精心雕鏤的彩蛋。“鏤雞子”雖在魏晉時就已經出現,但它的普及卻在唐代。當時人們還要把鏤刻過的雞蛋拿出來相互比試,爭巧鬥藝,這種習俗當時稱為“鬥雞子”。由於民間鬥彩蛋之風甚盛,唐太宗貞觀年間(627一649年)就提出要對“雕鏤雞子”加以約束,但是一種流行的風俗僅靠官方簡單的“禁斷”是難以收到成效的,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政府對民間的這種“鏤雞子”風俗就不再幹涉了。

  祭祖掃墓

  祭祖掃墓是重要的寒食節的習俗。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稱墓祭、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


起源

  1、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 ...

清明節前一天是什麼節日?有什麼起源民俗?

   清明節前一天是什麼節日   可能寒食節。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 ...

古代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 ...

時間

  寒食節在每年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後的105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之稱。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公曆2012年4月3日,農曆3月13日,星期二為201 ...

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相關典故:"之推綿山焚身"("割 ...

習俗

  ①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②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