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夏至狗肉節風俗 夏至狗肉節是怎麼來的

  夏至狗肉節風俗 夏至狗肉節是怎麼來的

  夏至狗肉節就是荔枝狗肉節 ,是廣西玉林市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是一種歡度夏至的傳統民俗。每年夏至這天,豪爽好客的當地民眾習慣於聚在一起食用狗肉,呼朋喚友地聚在一起歡度夏至,並用新鮮荔枝就酒。

  玉林人夏至吃荔枝狗肉,是自九十年代興起的一件事,但民間早已有所傳。據民間流傳,此事古已有之,是一傳統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達,物質極度的豐富,於是興起之。在玉林,也就在現今,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玉林漸漸興起在夏至這一天吃荔枝和狗肉,而且一年比一年瘋狂,一到夏至那天,滿城風雨,酒樓排檔,幾乎滿座,很多平時無名的排檔一夜之間也熱鬧起來,更有聰明商家臨時租用檯凳,租用臨時店面開起了大排檔。街上的荔枝攤點,也擺得通城皆是,晚上6點鐘開始,全城沸騰,到處是可見的是燈火通明,男男女女,酒令划拳,酒香肉氣,壯觀的場面常常會持續通宵。

  荔枝狗肉節經歷就一天,夏天最熱的一天,歷時幾個小時,但其集中消費力和集中熱鬧程度卻能與一箇中秋、春節媲美。玉林的“狗肉荔枝節”更是名聲在外,周邊的梧州、貴港、南寧、北海、欽州等地的食客都專程開車過來,趕赴玉林人的盛宴,場面可謂壯觀。豐收喜慶的風已經刮到了周邊的縣市,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

  夏至不僅僅是玉林吃狗肉:

  我國除了廣西,湘、粵、浙等地也有食用狗肉的習俗,而朝鮮、韓國、越南以及部分歐洲國家也有食用狗肉的人群。

  民間有“夏至狗,沒路走”的俗語,意思是夏至這天,許多狗被殺掉,沒路可逃。民間說法是,狗肉性溫,大補元氣,屬性燥熱,僅適宜秋冬季節食用,夏天吃狗肉會上火,外熱加上內熱,對身體不利。

  但夏至這天例外,夏至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會熱氣,不會對身體引起不適,反而會對身體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剋的道理吧。當然,夏至吃狗肉,也應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

  對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熱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唯一與民間傳統不同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緻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區別只在於買吃的比殺吃的多。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傳統民俗

  掃墓

  寒食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視拜掃祭祖,藉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商周以來,一直把祭祀上帝與祭祀祖先當作國家大事。所以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極盛。《舊唐書·德宗本紀》記載,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詔令京師官員寒食拜墓,在京徽以內者可於假日中往還,在外州府縣者也可奏請掃墓。

  踏青

  踏青是常見的寒食節習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打鞦韆

  寒食、清明期間,唐長安盛行打鞦韆等體育活動。打鞦韆據說是為了預防寒食日冷餐傷身。這是春日最受婦女們歡迎的活動。鞦韆本名“千秋”,原取“千秋萬歲”,祝人長壽的意思。清明之日打鞦韆,不僅是戲樂,而且還常常互比高低,更有一番動人情景。

  打鞦韆起源於何時?一說是由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項習武活動擅變而來,一說起源於漢武帝時代。高承《事物紀原》認為鞦韆為漢武帝后庭之戲,本為千秋,是祝壽之詞,後世倒語為“鞦韆”。據《開元天寶遺事》所載:天寶年間,每到寒食清明節來臨,宮中都要豎立起鞦韆架,令殯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歡歡喜喜登上鞦韆,上下凌空,綵衣繡裙迎風飄揚,體態輕盈優美,宛若仙女從天上飄飄而降。唐玄宗看得高興人迷,因而呼之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長安市民競相仿效,風靡一時。

  鬥雞

  唐代寒食之日,還盛行鬥雞之戲。鬥雞在戰國已很盛行,是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市民好“鬥雞走犬”。漢代達官顯貴、遊手好閒之徒也多喜歡鬥雞。《史記·袁盎列傳》記載,袁盎因病免官家居時與間裡常鬥雞走犬。《後漢書·外戚傳》記載,梁冀好鬥雞。((三輔黃圖》記載,漢長樂宮有鬥雞臺。至於漢畫像石、畫像磚上,鬥雞圖更是屢見不鮮。三國時曹植還曾賦《鬥雞篇》,不過那時並不一定在清明節。但是,到了唐代,鬥雞活動卻盛於寒食清明節之時。

  寒食鬥雞之俗傳承不斷,到唐玄宗時已風靡長安。陳鴻《東城老父傳》記載,唐玄宗未即位時就好清明鬥雞之戲。即位後,還在宮中專門修建了雞坊,選養了“金昊鐵距,高冠昂尾”的雄雞千餘隻,並選六軍小兒五百人專門負責馴養。一時長安宗室貴族、達官顯貴競相仿效,大興鬥雞之風。京師男女以鬥雞為事,一些遊閒公子為弄到好雞不惜傾家蕩產,重金購之。一些家境貧寒者,養不起雞,竟玩假雞,以此為樂!

  拔河

  唐代寒食節拔河也是一項盛行的節日娛樂活動。唐中宗於清明節幸梨園球場,命侍臣分朋拔河,當時分宰相、二位附馬為東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為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不服,請重新分組,唐中宗未同意。結果西朋竟輸於東朋,尤其是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嫌因年高體衰,竟被隨繩拉倒在地,好長時間起不來,惹得皇上、皇后、宮妃、公主大笑不止。在《資治通鑑》與《景龍文館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為何清明節要重視拔河呢?原來清明節正是春耕播種之時,而古人認為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之意。《隋書·地理志》雲:舉行拔河之“俗以此慶豐收,用致豐稚,其事亦傳至它郡”。正因此,歷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宮廷民間,均甚流行。

  寒食節蛋

  蛋在清明食俗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雞蛋都是昨夜或天亮之前煮好的,分給孩子們的雞蛋都要染上各種顏色,主要有紅、綠與紫三種顏色。紅、綠是用洋紅、洋綠染料染的,紫色是用燒開的高粱殼水染的。以前,農村生活水平低,通常每個孩子能夠分到的雞蛋沒有幾個。於是分到雞蛋的數量及蛋的顏色,就成為孩子們在一塊攀比的主題。清明這天,在許多地方還盛行鬥蛋。鬥蛋是一項古老的節日習俗,據說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存在了,如今在山東的一些地區仍有保留。寒食這天,孩子們把分到的雞蛋拿到大街上,找同齡的小夥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相碰撞,破碎的一方就算輸了。然後換另一個人鬥,以能多次取勝者為榮。

寒食節傳蠟燭的風俗 寒食節傳蠟燭有什麼說法

  寒食節傳蠟燭的風俗 寒食節傳蠟燭有什麼說法

  寒食節傳蠟燭出自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意思是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在古代寒食節這天是禁火的,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燭。

  寒食節的習俗有哪些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麵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專案。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的由來和風俗 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的由來和風俗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 ...

今年的下元有什麼區別 下元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我國很多節日都與祭祖有關,因為有著祖先崇拜文化,希望得到先人的祝福。但根據寓意不同,其實在風俗習慣上還是有所差異的,比如清明時節和中元節就有著不一樣的紀念方式,下面再舉一個例子,看看下元節和寒食節分別代表哪些含義。   今年的下元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日期的不同,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當天不能 ...

風俗

  寒食節風俗是禁火、詠詩、飲食、插柳、踏青、拜祖等。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   3、飲食:寒食食品 ...

202x年倒計時 有什麼風俗

  在一年365天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節日和節氣,在一些特殊的節日當中,不同地區的人們都會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來慶賀,在清明節期間掃墓祭祖是全國人民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寒食節作為清明節的前身,同時也是與他息息相關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也有很多的風俗和講究。   今年寒食節時間   2022年的寒食節時間為公曆4月 ...

又稱什麼 的別稱是什麼

  寒食節又稱什麼節 寒食節的別稱是什麼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 ...

寒衣來歷 寒衣的區別

  寒衣節來歷 寒衣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時間不同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寒衣節是十月初一。   意義不同   什麼是寒衣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 ...

吃生與什麼有關 為什麼只能吃冷的東西

  寒食節吃生食與什麼有關   寒食節與晉文公重耳為紀念被火燒死的忠臣名士介子推有關。相傳,晉文公重耳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於是兵行險招用火燒山,奈何介之推心意已決,連大火都沒將他逼出山,活活被燒死,後來晉文公為感念介子推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菸火。   寒食節最早也叫禁火節,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設立的。相傳,在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