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寶雞端午風俗

寶雞端午風俗

  端午節也叫端陽蘆,重午節。端午節戴香包是寶雞民間的傳統習俗。香包是群眾喜聞樂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小巧玲瓏,鮮豔奪目。在酉秦民間既;是佩戴品,又是饋贈品。

  端午節戴香包的風俗由來已久。 《岐山縣誌》雲:“端陽以四色線係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考古學者曾在漢墓中發觀過類似的香包。漢代民間端午節就有掛朱索、桃印子門戶,以禳、除惡氣的閒俗。 《荊楚歲時記》雲: “五月五日,人皆踏百草,採艾為人,懸於戶上以禳毒氣。”南北朝時改朱索為五彩絲,繫於手臂,稱為“闢兵”。 《風俗通義》載; “五月五日彩絲系闢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彩索。”農曆五月正是蠶繭收穫季節,婦女們就染絲成練,做成花鳥蟲魚,繡上金縷獻給長輩。並挽織五色彩線著赤靈符於胸前或繫於臂 上。宋代京師還專設“百索市”-售買香包。 《風土記》載: 產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戴之”。—這就是流傳至今插艾野‘,戴香包的起源。

  端午節正處夏令瘟疫流行之時。自古人們的這些活動,是以消災除害,予防疾病為目的的。傳說,遠古時人們還過著狩獵生活的時候,為了免遭毒蟲傷害,就經常在身邊戴些草藥包。至今西秦農村中有些老年人還一年四季戴著經過裝飾了的中藥根莖。有的小孩身上常年戴著類似“五毒”,的蛇頭的貝殼及類似“藥葫蘆”的香包,就是這一習俗的延續. ,西秦民間戴香包的習俗歷來盛行。每年端午節前外婆、舅舅要給外甥送裹肚、香包。鄉,-市賣香包者處處可見。香包中尤以“五毒”形象和十二屬相香包最受歡迎。香包中都放有五種中藥合成的:“香草”。 《荊楚記》載:“是日競採雜藥”。夏小正雲:“此日,蓄藥以止除毒氣”。現在的“五毒”香包,就是所謂“闢五兵之道”。 《風土記、抱朴子》說: “或問闢五兵之道,曰;五月五日著赤靈符於心前”

  端午節前新媳婦要顯示自己最能幹的巧手,做很多香包,分別送給老人,丈夫、鄰里鄉親及孩子們佩戴,·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良好祝願。青年人為了親朋之間的友誼還要互相交換贈送,,以圖吉利。特別是西秦有個習慣,在青年人訂婚後,男方給女方送香包。荷包就是男女之間寄託情思的最好禮品,以表示純潔的心意。端午節前孩子的母親要精心繡制“五毒”形象的蠍子、蟾蜍、蜈蚣、蜥蜴、蛇和十二屬相的動物香包。還有一種由五個物象構成一串的叫“雄黃包”,最上邊是一較大的蛇或虎,是佩戴在肩臂上的,前後垂有香包、五色園購一空。

  香包體現著我們民族勞動人民獨有的審美情趣,希望民間美術百花園中的這枝小花能繼續發展,為美好的生活增添色彩。

端午風俗:各地的奇風異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煙臺人的端午風俗

  端午節有據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所立,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卻很多,如包粽子,賽龍舟等。昨天值了一天的班,想了一下煙臺端午節的習俗。

  煙臺人過端午節以家家戶戶早上食粽子、雞蛋為主。煙臺粽子用粽葉將糯米包成三角型,也有糯米中參小黃米或以將糯米換成小黃米,包成黃米粽,米中夾紅棗,花生等,沾糖食用。品種,品味沒有南方粽子豐富。但現在市場上也有不少南方的肉粽,口味很不錯。我的奶奶以前就包過南方肉粽,味道真的是好極了。


端午三友與五色彩線 端午節的驅邪風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採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貼上艾葉於其上。艾與菖 ...

麗水端午風俗

     麗水人都愛的捲餅,端午必吃!   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麗水雖然不如別的地方排場和熱鬧,但捲餅是不會忘記吃的,艾枝和菖蒲也是不會忘記插的。五月天氣轉熱,蟲蟻滋生,細菌繁殖,人們容易染病,自然產生許多迷信的說法,為了避災迎祥,所以過去又有許多迷信活動。      捲餅需要很多菜! ...

桃花源風俗端午祭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相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羅投江自盡的忌日。吃粽子、劃龍船,就是後人為了紀念他而形成的風俗召慣。   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成群結隊地往江邊跑,並拼命劃出數十雙木船不辭辛勞地找屈原的屍首,可是找了幾天幾夜也沒找到。然而屈原的冤魂未散,他託夢給村裡人說:“我活遭 ...

北方端午節的風俗 北方端午有哪些傳統風俗

  北方端午節的風俗   1、掛五彩絲   相比較南方的熱鬧民俗,北方的端午節氣氛越來越淡化。民俗學家烏丙安說,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們要塗飲雄黃酒,在手足腕處系掛五彩絲。在北方,有佩戴鍾道祛五毒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所替代。五毒肚兜一般都是長輩送給孩子的,其顏色鮮紅,上面繡著蜈蚣、蠍子 ...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東西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東西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放紙鳶、戴長命縷、飲雄黃酒、避五毒、沐蘭湯、戴香包、佩豆娘、掛艾草菖蒲等風俗。其中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 ...

端午包粽子的風俗由來 包粽子的來歷和意義

  端午包粽子的風俗由來 包粽子的來歷和意義   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 ...

端午帶香囊是哪裡的風俗

  1、端午帶掛香囊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2、端午帶香囊的意義:   端午節小孩佩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溼醒脾、闢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