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古時候,除夕是重大的節日,除夕貼春聯以及一些相關的內容,都是需要去了解的事情,結合節日帶來的影響,感受節日的氛圍,能夠帶來好的吉祥的預示,貼春聯就成為了人們除夕的時候,非常常見的一件必要做的事情。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 , 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積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副春聯。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詰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表達美好的祝願和願景,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餘;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 。這一說法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於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就是為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
1、這幅春聯的橫批是:“永珍更新”或者“恭賀新禧”。
2、橫批掛貼於一副對聯上頭的橫幅,一般僅用於少數有此必要的楹聯。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作用。
3、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樣式。其畫心豎短橫長,左右兩頭有尺寸相等的木楣一對,即兩“耳”。區別於眉批的一種對圖書正文、作文作品批註、批改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