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為什麼相差一天?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還是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哪天是小年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還是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哪天是小年

  一般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另外,有個別地區在除夕或元宵節。

  小年具體時間: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天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南京地區等地:正月十五(元宵節)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後,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藉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於是元宵節成了南京的小年。

  為什麼小年各地不同?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那時候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還是同一天,都是臘月二十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就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既然皇帝在這一天祭灶了民間就只能推後一天,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

  雖然後來沒有官家百姓的說法,但是因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小年延續了“官三”的傳統,而南方離政治中心遠,小年保留的還是“民四”的傳統,這就是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時間為什麼不一樣。

  南北方風俗差異:

  在北方,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北方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南方小年則沒有這些習俗。剪貼窗花是北方小年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三羊(陽)開泰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北方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南方小年沒有沐浴理髮的習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髮。祭灶王是南方與北方共有的習俗。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此外,南北方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為什麼相差一天?

  傳統節日小年馬上就要到啦,農曆的小年一到再過幾天就是除夕了。在時間上來看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並不是同一天。這是和風俗習慣和有關係的。為什麼北方小年比南方早一天 南北方小年的區別是什麼。

  小年是哪一天?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北方人為了過小年忙著包餃子、吃糖瓜、祭灶王,南方的朋友卻發表了不同意見——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啊!

  由於地域不同,風俗傳統不同,全國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也不相同。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小年”

  宋朝時期,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現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臘月二十三增加了舉行祭祀大典的儀式,為了“節省開支”,皇帝在這一天同時祭拜灶神。自此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從此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受官方影響,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

  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夜——“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同屬江浙滬地區的南京,小年則是和元宵節在同一天。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過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南、北方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在清朝時,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皇家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據說是為了節省開支,所以順便把晚一天的灶王爺一塊兒祭拜了,於是便有了“官辭三、民辭四”的諺語。你看皇家的腦回路就是與眾不同,自己生活一個勁兒鋪張浪費,到祭祀時反倒節約起來了。

  清朝政治文化中心北移,所以北方地區受到皇家影響比較重,漸漸地老百姓也開始效仿皇家,把小年的正日子提前了一天,就是臘月二十三。

  而南方受到皇家影響較小,所以至今大部分南方地區,依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

202x年小年是指哪一天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2022年小年是指哪一天?

  小年,通常指掃塵、祭灶的日子,被視為“忙年”的開始。北方小年一般在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小年一般在臘月二十四。

  2022年北方小年在 農曆:2021年十二月廿三;公曆:2022年01月25日,星期二

  2022年南方小年在 農曆:2021年十二月廿四;公曆:2022年01月26日,星期三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小年的時間,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但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北方人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說:“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也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地區還保留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

  各地小年的時間:

  一、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

  古時北方地區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二、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三、四川和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四、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天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五、南京地區等地:正月十五


小年臘月二十還是 哪個才是真正的小年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不論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都是小年。   小年,通常指掃塵、祭灶的日子,被視為“忙年”的開始。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   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

南方為什麼陰曆小年

  關於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   北方人大多臘月廿三過小年,他們過小年最講究的是包餃子吃。我省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不一樣。比如撫州有的地方則是臘月廿五。而上饒鄱陽縣、萬年縣有的地方 ...

橋仍在下

  二十四橋仍在下一句是,波心蕩、冷月無聲。整句話的意思是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淒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出自宋代作家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全詞分為上下兩闋。但兩闋的寫作手法都是運用一種鮮明對比,用昔日揚州城的繁榮興盛景象對比現時揚州城的凋殘破敗慘狀,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 ...

光緒年是哪

  1898年。   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勢力,反被袁世凱出賣,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 ...

202x年農曆三月八陽曆是哪 黃曆幾月幾號

  每一天都有新鮮的事情,也是充滿未知的,宜忌更不同,提醒著人們處理事情時,要注意觀察周邊的一切,才能避開不利的因素,有很好的收穫。必要時可多翻翻老黃曆,就可以總結一些規律來,下面就透過具體日期來檢視一下。   2022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是幾月幾日   【公曆日期】2022年4月29日 星期四   【農曆日期】 ...

202x年農曆四月八陽曆是哪 黃曆幾月幾號

  我們常常說人定勝天,其實不是意味著不需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了,而是要利用好時機,提前做些應對措施,才能解決人生道路中的各種艱難險阻,尤其是大家辦事,都很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最好提前翻翻老黃曆,讓心裡有個底。   2022年農曆四月二十八陽曆是幾月幾日   公曆日期:2022年05月28日 星期六   農曆日期: ...

202x年農曆八月五陽曆是哪 黃曆幾月幾號

  2022年農曆八月二十五陽曆是幾月幾號   【公曆】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農曆】二零二二年八月廿五   【衝煞】衝馬(庚午)煞南   【吉時】辛卯時5點-7點   【宜】沐浴 餘事勿取   【忌】嫁娶 搬家 移徙 開市   【胎神佔方】廚灶碓外西南   【彭祖百忌】丙不修灶必見災殃 子不問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