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不是月餅,雖然“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一句經常被作為介紹月餅的詩句,按時間上看宋代《吳氏中饋錄》中甜食一塊也無月餅記錄的,詩句中只是說形狀如月說明它圓,用油糖說明甜餡而已,並不能推證是中秋十五所食的月餅。原句本出自蘇軾的《留別廉守》:“編萑以苴豬,瑾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不是月餅,雖然“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一句經常被作為介紹月餅的詩句,按時間上看宋代《吳氏中饋錄》中甜食一塊也無月餅記錄的,詩句中只是說形狀如月說明它圓,用油糖說明甜餡而已,並不能推證是中秋十五所食的月餅。原句本出自蘇軾的《留別廉守》:“編萑以苴豬,瑾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意思是稱讚月餅的美味,表達了詩人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以及抒發了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之情。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留別廉守》。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秋節是華夏民族人們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日,關於這個節日的習俗有很多,根據地區各有不同,像是廈門一帶地區就流行中秋博餅,而湖廣一帶則流行中秋燃燈,但是不管是哪個地區都存在著吃月餅的習俗,無非就是月餅的做法口味各有不同。
中秋月餅香又甜
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可以到考據的朝代為宋代。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貼上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慄、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這個節日是一個十分的特殊的節日,是我國非物質傳統文化,首先它是作為我國公認的團圓節,金樽對月、撫今追昔、共享盛景,給人的記憶最深刻、最鮮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節日的價值意義,並使之成為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基因。遠在他鄉的遊子,會藉此機會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圓滿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其次秋天正值收穫的季節,因此還包含了祈盼豐收、幸福的寓意。還有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中秋有趣的別稱
中秋節作為一個傳統的吉日,在悠久的開始長河中發展出了不一樣的稱呼,各地的叫法都各有不同。中秋節別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