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矜不伐:選自《屈原列傳》“平伐其功”。
釋義:矜,自誇。指不自以為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形容謙遜。
2、耳聰目明:選自《屈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釋義: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
3、微言大義:選自《屈原列傳》“其文約,其辭微”。
釋義:指包含在精微語言裡的深刻的道理。
4、見笑大方:選自《屈原列傳》“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釋義:指讓內行人笑話。
5、彈冠相慶:選自《屈原列傳》“新沐者必彈冠”。
釋義: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6、瑕瑜互見:選自《屈原列傳》“懷瑾握瑜”。
釋義:比喻優點、缺點都有。
1、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瞭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
2、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裡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3、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為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來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離間,可以說處境很困難。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詩經》中的國風,描寫愛情而不淫蕩,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憤怒。屈原的《離騷》詩,則兩者之美兼而有之。(他)遠古提到帝嚳,近古提到齊桓公,中古提道商湯、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這些事用來諷刺當世社會。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出來的。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於世。他自動地遠離汙泥濁水,象蟬脫殼那樣擺脫汙穢環境,以便超脫世俗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汙垢,出於汙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推究這種志行,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
4、屈原已被罷免。後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於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於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透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5、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昧。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麼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係!”懷王終於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6、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裡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於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7、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臣並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瞭解人的禍害。《易經》說:“井淘乾淨了,還沒有人喝井裡的水,使我心裡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8、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9、屈原死了以後,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學,由於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讚;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始終沒有人敢於直諫。從這以後,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所滅亡。
10、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弔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遊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麼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這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1、(第1段),寫屈原的身份、才識;
2、(第2段),寫上官大夫嫉賢進讒和懷王信讒,屈原被懷王疏遠;
3、(第3段),寫屈原創作《離騷》的緣由以及對《離騷》的高度評價;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寫屈原由見“黜”而見“遷”。這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
1、(第4至第7段),寫屈原被懷王罷黜後,懷王三次被秦所騙,最終客死於秦,突出屈原的個人遭遇與楚國命運息息相關;
2、(第8至第10段),寫頃襄王昏憒,屈原見“遷”;
第三部分(第11段),寫屈原自沉汨羅的經過;
第四部分(末段),寫屈原死後的影響。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 ...
獨而不群: “獨而不群”的人格美貫穿屈原的一生,在屈賦中處處體現。這四個字出自“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忍而不捨: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在筆者看來這是屈原最動容的精神。這種執著精神一直貫穿屈原賦的始終,從“深固難徙,豈不可喜兮”到“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
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通罹,遭遇。
2、人窮則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畢見。通現,表現。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通旨,含義。
5、自疏濯淖汙泥之中。通濁,汙濁。
6、屈平既絀。通黜,免除官職。
7、齊與楚從親。通縱,合縱。
8、亡走趙,趙不內。通納,接納。
...
1、專題目標:
(1)能夠流暢地朗讀出課文。
(2) 積累文言知識;體會並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素材採集。
(3)瞭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瞭解司馬遷對屈原的解讀和情感。
2、時間設定。
3、疏通第3段
讀課文,理解下列詞語,並和同學交流,準備老師提問。
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 ...
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
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三寸之舌: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一言九鼎: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脫穎而出: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利令智昏:比喻被利益矇蔽了智慧頭腦,做出錯事。 ...
1、負荊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予自己嚴厲責罰,也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2、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的歸還物品主人。
3、價值連城: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4、澠池之會:秦國欲南下攻楚,為安定東方局勢,在秦昭王二十八年,與趙惠王相約在澠池相會修好。在會上,藺相如機智的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