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戲曲文化的瑰寶:兩夾弦文化
山東戲曲文化的瑰寶:兩夾弦文化
兩夾弦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山西及河南等地,兩夾弦流傳到各地後,被當地的人民用屬於他們的地方語言進行演唱則變成了不一樣的兩夾弦,經過多年傳承及改善,兩夾弦變的更加豐富多彩。本期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兩夾弦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還有三板、北詞、娃娃、山坡羊、捻子、贊子、砍頭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調。伴奏樂器,以四胡和柳葉琴為主,輔以二胡、板胡、三絃、橫笛等。打擊樂器與京劇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醜、淨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了傳統的演唱特色。
兩夾弦的傳統習慣是唱功重於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戲劇佈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紅臉、花臉行當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紀20、30年代以後,兩夾弦得以迅速發展,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紅臉用二本腔演唱。從這一時期開始,兩夾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來。
兩夾弦的唱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的上下句式,韻腳為上仄下平,下句押韻。在這種結構形式中,亦有一種字數多少變化不定的長短句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唱詞,雖仍為上下句體,但句體的排比羅列、韻腳的要求等不太嚴格,垛句上下的呼應也不一定對稱;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三、三、二”結構的[娃娃]句體,這種詞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韻外,其餘各句均為同一韻腳。第三句為“平、平、仄”,中間三句為“仄、平、仄”,最後兩句為“仄、平”。在實際應用中,對此要求並不十分嚴格。
兩夾弦所用的語言,為魯西南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聲韻基本相同,但其四聲調值都有著明顯的差異,語彙稱謂不盡相同。文場樂隊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樂器以四弦(也叫四胡)為主,它類似二胡,有四根琴絃,分別夾著兩股馬尾進行演奏,以發出雙印,音量較大,琴師在演奏時常戴有金屬指帽按弦,音色鏗鏘有力,其它絃樂器有二胡、矮稈墜胡,有時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撥彈樂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葉琴、與山東拉魂腔所用相同,現已改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絃等。管簧樂器有竹笛、笙、悶子等。
在武場音樂中最關鍵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場音樂的總指揮,兼奏手板、邊鼓及堂鼓。雲鑼、木魚、小鈸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設專人,而由操持大鑼、鈸的人分別兼奏,嗩吶由絃樂師兼奏。兩夾弦經典傳統劇目有所謂“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簾子》、《二簾子》、《花轎》、《抱牌子》)之稱。另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90餘出,多是反映民間的小戲;還有不少是從柳子戲等地方戲中移植過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兩夾弦創作(或改編)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劇目,使兩夾弦這一劇種獲得了新的生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兩夾弦是以唱為主,以唱制勝的劇種,在發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藝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劇目相關,行當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其它行當也多是仿製其它姊妹劇種。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內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現在卻僅僅在豫魯皖蘇交界地區還有零星演出,專業劇團卻在上世紀戲曲最不景氣的時候關閉了,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瀕危劇種,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雲賣了房產多方籌措創辦了二夾弦戲校,目前已經培養40多名學生。2004年6月恢復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
民間藝術瑰寶:大慶葉貼畫文化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是歷史的縮影。文化的種類繁多,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國,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慶的葉貼畫文化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下面一起來大慶文化裡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餘萬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態和色彩,例如披針形、倒披針形、卵形、倒卵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20多種葉形。有的葉緣還有多種變化,有鋸齒形、波紋形、缺刻形;有的表面光滑,有的佈滿茸毛;有的堅挺,有的柔軟。
真是葉葉不相同,片片有變化。每種葉片都有它的特點和魅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欣賞,就會為它的美麗形態和精細結構而讚歎。利用各種植物的枝葉可以製作出風格獨特、形式新穎的葉貼藝術作品——葉貼畫。
葉貼畫主要是利用植物的葉片,不過,植物的花朵、莖幹、枝條中也有很合適的製作材料,特別是葉貼花鳥畫,起連線植物葉片、花朵作用的枝條在畫面上也非常重要,它相當於繪畫作品中的線條。
製作葉貼畫,首先得采集各種植物枝葉。採集完植物葉片後要進行整理,經過整理後的材料,要用吸水紙層層疊放,用夾板捆住壓實,有條件的要放入烘箱內烘乾,沒條件的則要放到陽光下自然風乾。經過上述這些加工、整理過的材料就能用於葉貼畫的製作了。
葉貼畫的製作一般經過立意、構圖、選材、製作、裝飾等步驟。而畫框、底板(三合板)、襯紙、粘合劑、顏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粘合劑的選擇很重要。首選的粘合劑是用來粘合木材的白乳膠。白乳膠無臭無毒,而且乾燥快。市面上的白乳膠有兩種,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白色,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透明狀,通常選後者。
製作葉貼畫,要儘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葉原有的形態特徵。雖然必要時可以對某些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剪下、拼接、重疊。
邯鄲民間文化瑰寶:磁縣迓鼓
邯鄲文化,邯鄲是個具有深重文化氣味的城市。在中國邯鄲文化中的除了磁州瓷器不僅歷史悠久,還有一個樂器也是歷史悠久,那就是迓鼓,是中國的民族舞蹈的遺存,小編帶你去了解下哦。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河北磁州(今邯鄲市磁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磁縣迓鼓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逐漸演變成宮廷娛樂活動,傳入民間後以其具有雷鳴閃電般的氣勢,用於求雨賀雨,後成一種漢族民間娛樂活動。
迓鼓產生於宋代,然而根據磁縣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明,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帶流傳。
磁縣迓鼓演奏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摧人振奮。迓鼓曲目原有72套,現保留二十餘套。
據史書中的記載,迓鼓產生於宋代,然而根據磁縣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明,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帶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宋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中國戲曲曲藝詞典》P18)。
“迓鼓”在民間有三種含義,一指迓鼓這種樂器,二指迓鼓點(樂曲),三指迓鼓樂隊。指樂隊時就叫打迓鼓的。磁縣迓鼓實一直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珍寶,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逐漸演變成一種宮廷娛樂活動,傳入民間後以其具有雷鳴閃電般的氣勢,用於求雨賀雨,後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民間娛樂活動。
南昌重要文化瑰寶:清音
南昌清音是南昌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它在清嘉慶初年十分盛行,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傳承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南昌清音也漸漸走向了沒落,現在它已經作為南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並傳承。希望南昌清音能為人們所重視,在這個時代重新盛行起來。
南昌清音流行於南昌、新建兩縣及宜春、上饒、吉安、景德鎮等地。相傳在清嘉慶 ...
南京藝術瑰寶:南京白局文化
在眾多即將逝去的中華優秀藝術文化中,白局也算是一個。白局是南京地區民間的方言說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歷史十分悠久。白局說的全是南京話,唱的是俚曲,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也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
歷史源流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自樂,隨著時間的推 ...
漳州民間文化瑰寶:錦歌
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許多都是來源於地方,因為在地方由於具有不同的氣候、緯度和地域條件的不同,人們為了生存主動適應環境,從而造就不同的文化,漳州文化就是根植於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獨特的方言更是為地方戲曲增色不少。
漳州錦歌分佈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及其周邊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以漳州為中心,包括 ...
桂林民間文化瑰寶:桂劇
桂林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意蘊深厚。桂林市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民間有一瑰寶名為桂劇,它是使桂林文化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端。桂劇劇目非常豐富,唱腔委婉動人,令聽的人流連忘返,不捨得回家。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桂劇有什麼特色,為什麼深會受人們喜愛。
桂劇是發源於桂林,流行於桂北廣大城鄉的地方劇種之一。 ...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弦子腔文化
陝西弦子腔流傳於山西民間的國家文化遺產,弦子腔是陝西人民透過皮影戲將它改造完善,再加上長時間的磨礪才創造出來。陝西弦子腔和中國的戲劇一樣,都體現了不同時期及不同地區的歷史。它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本期的陝西文化帶你走進山西弦子腔的文化,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弦子腔唱 ...
文化遺產:南京梅花山的文化
南京梅花山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稱,居我國四大梅園之首,是聞名天下的賞梅勝地。南京梅花山現已成為南京的重要標誌。“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梅花香溢金陵時,你是否曾想過她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就跟隨小編來感受下梅花山的魅力,進而瞭解南京文化。
梅花山是南京東郊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於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山上遍 ...
眉戶戲文化介紹:最著名的戲曲劇目
戲劇在我國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軟文化之一。眉戶戲,作為陝西省最重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為人們帶去了十分豐富的戲劇體驗。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關於眉戶戲的註明劇目吧。
《梁秋燕》
《梁秋燕》是一出農村青年男女反對封建買賣婚姻,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鬥爭的眉戶現代戲。
中華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