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方言是山東人獨有的文化遺產,是山東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山東話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內涵,它充滿了山東這一座城市的城市性格,和其他方言存在較大的差異。你會說山東話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獨具特色的山東方言,一起看看吧。
山東方言,屬於北方話,在發音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以北京話和東北話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異較大。在今天說普通話的時代,保持方言的純潔性顯得更為重要。也許有的人會說:“山東話,各地差異很大,根本就沒什麼統一的標準”。
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山東方言自魯西到膠東是慢慢過渡的,山東人的發音習慣以郯城市、臨沂市、蒙陰、沂源、萊蕪向北,以東的所有地區(包括東部臨沂,整個濰坊市、日照市、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的各縣市)在發“r”這個音時,均為“y”,例如:“人,日頭,熱”發音為“銀,易頭,耶”,以西,特別是魯西南地區(棗莊市、濟寧市、菏澤市、聊城市、泰安市、臨沂市的費縣、平邑縣)“shu”音發為“f”,例如“水”、“睡覺”、“說話”、“樹”等發音為“非”、“費覺”、“佛話”、“富”。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但是淄博市的博山、東營市的廣饒,濰坊市的壽光,青州,臨朐北部,濟南市的章丘有個特例,“人”“熱”等發音為“len”“le”。這在山東省是最為奇特的。
詞語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社會上出現了什麼事物,就會有相應詞語來反映這一事物。一般而言,事物消失了,記載該事物的詞語就會消失,但有時卻不然。因此,某些特殊的詞語往往就成為研究某些社會現象的活化石。在山東方言裡,就有幾個與社會歷史文化有關的非常特殊的詞語。
“坐紅椅子”的尷尬新泰、濟南、利津、金鄉等地稱考試最後一名叫“坐紅椅子”,榮成叫“坐紅漆板凳兒”,萊州叫“坐小椅子”,意思大同小異。舊時考試完畢後,一般按考試成績排列學生名次,並張榜公佈。榜上的名字寫完後,用紅筆打一個紅鉤兒,表示到此為止。這個紅鉤正好落在最後一名學生的名字上。
由於紅鉤兒的形狀類似椅子的拐角,故以此戲稱。儘管是戲稱,“坐紅椅子”還是形象生動地描述出“排名最後者”的尷尬。《鏡花緣》第六十七回:“紫芝把臉紅一紅道:‘舅舅還說不屈,單單把我考在紅椅子上!我還要同舅舅不依哩。’”《李宗仁回憶錄》第二章:“現在考試又兩次坐紅椅子,使我分外覺得難為情。”《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為北京大興人,李宗仁為廣西桂林人,看來在近百年前,該詞的通行範圍還是較廣。而到如今仍然如此活躍的,恐怕只有山東方言了。
笑罵入骨的“三本”
在博山方言裡,人們管漢奸叫“三本”,外地人聽了往往莫名其妙。究其原因,乃是因為在博山方言裡,“日”字的讀音跟“二”字相同,“日本”讀同“二本”。日本侵華期間,在博山一帶作惡多端,犯下了許多滔天罪行,老百姓痛恨不已,而那些漢奸助紂為虐,為虎作倀,老百姓自然也是恨之入骨,乃據“日本”之諧音“二本”,稱漢奸為“三本”,將其醜惡嘴臉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倒頗具蒲松齡先生“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筆法。
饒有情趣的“識字班”
在諸城、安丘、沂水、臨沂等地方言裡,對姑娘有一個饒有情趣的稱謂,那就是“識字班”。這個稱謂可以說是一塊活化石,記載著一段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廣大民眾,尤其是農村大眾的文化水平極其低下,因此,解放初期,在全國掀起了廣泛的掃盲運動,組織群眾學習文化,成立了各種“識字班”,按年齡、性別分班。
由於女青年班堅持得最好,成績也最突出,所以就習慣稱女青年為“識字班”。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掃盲運動早已宣告結束,而“識字班”這個對姑娘的專稱,由於其形象生動且深入人心,仍然存活在人們的語言中,鮮活地記載這段讓人難忘的歷史。
形形色色的燈大家也見過了不少,我向大家介紹一種花燈。花燈就是用紙捻將竹篾先綁紮成燈的骨架,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緊貼上在骨架上。前世今生,千年花燈映古城。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
泉州的元宵節有著特殊的民俗內容--睇燈。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口店前都張掛著精心製作的一盞盞花燈。一到晚上,花燈點亮,整條街成了燈河。男女老少盛妝打扮,傾巢而出,走上街頭,爭相欣賞品評這千姿百態、五彩斑斕的花燈,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氣之中,祈望新年行好運。泉州的元宵節摧生出泉州花燈,泉州花燈紅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古時的花燈大多是用搓好的紙捻,將劈好的竹篾綁紮成各種形狀的燈骨架,粘糊上色紙,描上山水、人物、花鳥,寫上吉祥的字句,貼上花邊,裝上絲穗,內放蠟燭或小油燈,有的還放上了檀香,便成花燈。此工藝稱之彩扎工藝,此燈稱作彩扎燈。明代《溫陵舊事》中曾這樣描述“四周紗屏,畫山水人物,皆名筆也。燈火三層、爇沉檀其上、香聞數里。”
彩扎藝人為了展示自己的手藝,每年都會別出心裁,推出自己精巧新穎的力作,打出自家字號,相互競賽。而每個家族或商店都會挑選善作手藝的人學其工藝,模仿著綁紮各式花燈,所以古時花燈製作基本上屬於大家動手的社會習傳,而不是完全出淤專職花燈師傅之手。但民間彩扎藝人(當地人稱糊紙師)起著引領款式新潮流和工藝創新的示範作用,他們在泉州花燈發展史上功不可抹。
花燈在“文革”期間也遭封殺。改革開放後,當地政府為了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於一九七八年舉辦了“文革”後首屆花燈大展,極大鼓舞花燈藝人的製作熱情,藝人蔡炳漢創作首盞針刺無骨燈,這種燈不用骨架,而是用製圖紙裁成幾何圖形,用針在這幾何圖形上刺出精美的圖案,拼合成燈,塗上顏料,一旦燈亮,針孔圖案便透出亮光,顯得光彩奪目,玲瓏剔透,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
滄州落子是滄州文化中有意思的一種漢族民間歌舞。是河北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至今已經流傳在滄州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想要了解地方特色,那麼就是得了解這個特色舞蹈了。一定不會有錯的!
據滄縣縣誌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於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1821年)。傳統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
落子的傳統節目,內容大多是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繡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創造的文化,有中外文化相容的特點,特徵是以海洋文化為主。潮汕文化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帶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點,貫穿於潮人整個社會生活之中。以潮汕英歌舞、工夫茶、潮汕飲食、潮汕商幫文化、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繡、潮劇、潮樂、潮汕工藝、潮汕木雕、潮州大鑼鼓、潮汕民居等為 ...
內蒙古建築是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距今兩千餘年前,匈奴人的房屋叫穹廬或氈帳。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接下來跟小編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深入瞭解吧。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遊牧民 ...
滿族少數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這個民族是歷史上唯有的兩個能夠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民族之一。所以滿族文化在近代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一個民族的音樂是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推進的產物,而滿族的民歌則更具地域特色。
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雖然要隨著不斷髮展的歷史而持續演進,但其傳統音樂基因總是頑強的保留下來 ...
說到泉州不得不提的就是泉州文化了,泉州也算是個歷史古城了,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海峽兩岸交流的特別城市。泉州刻紙極具地方特色,下面一起來領略下吧。
最早刻制的是漢族民間紅箋、福符,家家戶戶將刻紙貼在門楣或春聯上端,迎風飄展,以增節日喜氣。也有一些刻紙用於其品裝飾主要是在節慶時 ...
中國原始時代第一大發明是火,火的出現推動了人類程序的發展,它讓人們從此懂得了生活,用火煮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除野獸等等。鑽木取火發源與中國黎族,它不僅是黎族文化的標誌,也是黎族人民智慧的象徵。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走進黎族,看看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鑽木取火吧。
神話傳說
在我國神話傳說中,伏羲取 ...
語言是文化的傳播載體,而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的反映。我們統稱方言,在金華文化中金華方言獨具地域特色,金華方言是吳語內的一種方言,使用主要在浙江省金華市的婺城區、金東區及部分臨近地區。一去了解具地域特色的金華方言吧。
金華方言屬南部吳語,應為吳語系方言。吳語形成於春秋時期 ...
江邊海灘,風光無限,無限的風光裡更有一番風光,那就是來自江蘇南通海安的海安花鼓。在南通文化中海安花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還在天安門廣場參加過國慶50週年聯歡晚會;在全國民族民間廣場歌舞大賽的角逐中,獲得過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海安古稱寧海,屬海陵郡、揚州府,流傳於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