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飲食習慣與文化習俗
山東的飲食習慣與文化習俗
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說來屬於北方型別,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山東食俗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體說,山東的文化背景又分三個特色較為突出的區域。古運河文化飲食區、齊魯文化飲食區和海洋文化飲食區。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
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飲食文化:山東飲食習慣與習俗
山東在我國的北邊,和南方的小城市不同,山東人繼承了北方人特有的威武雄壯。當然,這裡不僅是孔子的故鄉,更有美味的北方特有的北方食物,更是讓你垂涎欲滴。想要深入山東的飲食習慣與習俗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山東文化吧!
山東飲食風俗,整體說來屬於北方型別,地近京津,受京津影響和影響京津都較深刻。沿海和海島漁區、山區、平原、湖區、城市、古鎮又因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情況不同,傳統文化不同,個個呈現出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使山東飲食風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東食俗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東古稱齊魯,是中華民族群構時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齊家文化的沉積,夏、商、週三代的興盛與文化的縱橫積澱,使得北方飲食文化中的齊魯飲食文化區獲得了顯著發展,並因此成為眾多區域文化區中影響最大的文化區。這裡不僅有陸地所有的五穀蔬果、水陸雜陳,也有內陸極其匱乏的魚鹽及山珍海味。
豐富的原料物產、發達的鐵器冶煉技術和城市商業及歷史文化優勢,更兼及通達輻輳的交通往來,使得以齊魯文化為重心的黃河下游廣大地區成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發達地區。以至“鄒魯之風”成為中國各區域民俗的參照物。
山東又是孔孟之鄉,儒學的發源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幾乎支配了整個封建社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深。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賦予了山東飲食“和”的最高境界。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飲食本身也達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體說,山東的文化背景又分三個特色較為突出的區域。古運河文化飲食區、齊魯文化飲食區和海洋文化飲食區。
古運河文化飲食區,主要是指山東古運河兩岸城鄉的飲食文化。這個區域穿魯西而過,橫跨了魯西北、魯西南、魯南等地區。北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蘇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運河這條文化絲帶上了。加上黃河東西的流淌,使得運河與之交匯中又溶進了秦晉文化的精靈。
這樣,燕越文化的粗豪與守信、齊魯文化的持重與豁達、荊楚文化的機巧和商才、吳越文化的靈活與敢為,還有秦晉文化的溫厚善理財等,都彙集溶鑄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一一運河文化。具體飲食來說,運河區域諸城鄉的廣大居民幾乎有著共同的節日飲食習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飲食習俗個例,也因運河的南北流動而廣泛交融了。舊時,江南的揚州人、江北的濟寧居民煮茶皆取運河之水,天津居民飲食亦“皆汲於運河水”。
飲食文化:獨特的湖北飲食習慣與習俗
湖北文化那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建立起來的,優秀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湖北獨特的飲食習慣與習俗,三面環山,中部處在“魚米之鄉”江漢平原,使得湖北不僅有山珍,也有海味。同時保留我們最基本農業生產。
楚人飲食之原料,為楚地所產,它的特色和水平,與楚地物產資源特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飲食文化最鮮明地體現了魚米之鄉的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稻為主食
京山屈家嶺、江陵毛家山、澧縣夢溪鎮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稻穀殼、稻穀表明,早在距今800到4600年前,荊楚大地就聚居著以種水稻為主的氏族部落。他們除主食稻米和雜糧外,千百年間,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製作也走向多樣化、精細化,如米粉、米粑、餈粑、年糕、湯元、粽子等。
嗜好魚肉
考古發掘曾發現大量的動物遺骸和栩栩如生的雞羊魚等動物陶型。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數千年前,就飼養豬狗雞羊,捕撈魚蚌。平原河谷地區除禽畜外,以魚類為重要營養品。山區、平原、丘陵,都吃豬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荊楚大地婚喪喜慶節日宴席中,也是“無魚不成席”。荊楚魚米鄉,魚的製作和吃法十分豐繁,令人眼花繚亂。乾魚臘肉是楚地冬臘月的一道風景線。
蔬食多樣
楚地民眾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為鮮、泡、醃、幹四字。泡菜歷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來在荊楚大地十分普遍。每到秋天,分類裝菜,也有辣椒蘿蔔醃在一起的,裝好菜,放些鹽,壓結實,而後放幾個圓滾滾的石頭菜石頭,上加木蓋,糊泥密封,吃時開缸,滿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鍋上煮,加上季節性的鮮菜如黃瓜、莧菜、扁豆、蘿蔔等。
醬腐乳,吊鍋煮鹹菜合鮮菜。無論是泡是醃,風味特殊,酸辣鮮脆,清香可口,開胃下飯。曬乾菜也是楚地一道風景。蘿蔔、白菜、芥菜、薺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針、竹筍、馬齒莧、紅苕稈和葉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曬乾。以備不時之需。
湯品繁多
楚地人愛湯與這一地區的氣象、水土、氣候及其他條件有關。人們愛煨湯:逢年過節要煨湯;生日喜慶要煨湯;貴客臨門要煨湯;婦女“坐月子”要煨湯;病人病後補身子要煨湯。煨湯品種繁多,有排骨湯、雞湯、牛、羊肉湯。最為珍貴的是甲魚湯、八卦湯。總之魚、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湯原科。
一般家庭最喜愛的是排骨煨藕湯。湯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煮有熬,有煨有燉。家庭煨湯多用“砂鍋罐子”。煨湯講火候,猛火燒開,文火細煨,即人們常說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湯”湯汁油而不膩,湯料爛而不糊。湯是開胃妙飲,能促進血液迴圈。寒冬,以湯驅寒;炎夏,以湯開胃,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水分和營養。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們種田做漁業,適當飲酒,可以驅寒祛溼,自古相沿成習。楚地糧產豐富,自古有飲燒酒之習。至今仍喜飲用糯米酒。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雙料雙”;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
有資料說,湖北麻城東山老米酒叫“擺頭酒”。當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範圍的人喜愛老米酒,或許與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有關。
明代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
中國文人的治學富有通曉人文、社會、政治和歷史知識的傳統,對於科學技術卻少有涉獵。不論是先秦儒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輕視工藝、技巧和貨殖的傾向,但對於飲食卻是一個例外。在這操作性很強的知識領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騷人墨客,都樂於精研此道,撰寫筆記或食單,以美食著述傳於後世。許多經典 ...
無錫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
中國飲食文化異常發達,而飲食習慣是飲食文化的重要元素。無錫人的飲食習慣和偏好受地域、物產、歷史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主食大米,口味偏甜。下面就詳細介紹下無錫文化之無錫人的飲食習慣。
無錫民間主食為大米,兼食麵粉。大多一日三餐。早餐吃粥或泡飯,中午吃米飯,晚上視家庭經濟條件和個人習慣,有的吃米飯,有的吃 ...
揭秘臺灣人飲食習慣與飲食特點
在臺灣文化中,吃是一個很關鍵的字眼。臺灣人愛吃也是出了名的,所以也造就了臺灣地區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特色菜餚還有風味小吃。而說起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則更為複雜,臺灣人的飲食文化相當多元化,在吃的方面表現也略有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山族飲食文化
臺灣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 ...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以白虎為祖神,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著一隻木雕的白虎,時時處處不忘敬奉。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等,菜餚以酸辣為主。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鬆,傳統衣料多 ...
湖南的美食文化習俗和習慣
1、湖南的菜叫做湘菜,湘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油重色濃突出,尤以酸、辣、香、鮮,長沙是湘菜的中心,是全國聞名的美食之城,湘菜主要有臭豆腐、口味蝦、剁椒魚頭;
2、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為淳樸重,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重義,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 ...
廣東飲食文化習俗
廣東飲食文化習俗如下:
1、廣東飲食文化主要以我國著名四大菜系之一的粵菜為代表,講究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完美;
2、粵菜烹飪技術精妙,菜式美點紛繁多樣,味道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完美,飲食環境氣氛優雅,服務細緻;
3、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 ...
南方與北方的飲食習慣
主要有兩個差異:
1、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
2、南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