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在山西有名的四大梆子中,北路梆子佔著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北路梆子很多相同的文化都在慢慢的走向衰竭。

  下面的山西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山西北路梆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擴充套件的產物,是蒲劇北上演出留下的劇種,逐漸與當地語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劇種。北路梆子老藝人代代相傳,有幾句順口溜:“生在蒲州,長在忻州,紅火在東西兩口(指張家口至包頭一線),老死在寧武朔州。”寧武縣、朔縣一帶是山區,許多老藝人上了年紀之後,到這一帶搭班混飯,直至老死,可見這一帶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過去的北路梆子演員中,不少演員是蒲州人,道白也說“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請蒲州老師教戲。雖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關係密切,淵源很深,但其劇目內容,表演手法,以及音樂旋律都不同於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腔調高亢、激越,表演強健有力,音樂節奏直爽慷慨,表現了塞外人民強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晉北人民的喜愛。

  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流暢,與此相適應,在表導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該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稱“三小門”,側重表學業。

  其形成,早有“生在蒲州,長在忻州”之說。就其早期唱唸用“蒲白”,設科班教戲請蒲州人,以及蒲州藝人來北路搭班唱戲、落戶等史實,可以確認它是蒲劇北上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融合而成。形成時間當在清代初期,其活動地區除本省忻州、雁北地區外,還流佈於內蒙古、陝西省北部及河北省張家口、蔚縣等地。

  清乾隆二年(1737)七月,有“大成班”在代州鹿蹄澗演出梆子大戲《龍鳳劍》和《朱仙陣》的舞臺題筆。在蔚州,“梨園子弟歌珠少,雪面參軍斜袖穿”,但官府老爺並不欣賞,因為它“不是帝京弦”而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蔚縣誌》載靳雲藩《蔚州觀劇》,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市),有山西大同的“大雲班喜唱梆子戲”的記載。可見此時梆子戲已經在晉北、內蒙一帶廣為流傳。山陝梆子北路化以後,形成一個新的劇種北路梆子。清乾隆至咸豐間,北路梆子日趨成熟,有了固定班社、劇目、名伶和演出規例。

  清同治至抗戰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班社眾多,大約達百餘個。行藝數十年的班社有“三顧園”、“五梨園”、“成福班”、“同慶班”等30餘家,更有因遠去京師演出而頗負盛名的“大昌盛班”。相傳抗戰前,僅崞縣(今山西原平縣)班社就達30個之多;五臺縣雖屬偏僻山區,也有7個班社。北路梆子班社之多,藝人之眾,以這一時期為最。

  當時有影響的名家多若繁星,僅進京獻藝的名伶就有:“老十三旦”侯俊山、“金蘭紅”趙玉亭、“雲遮月”劉德榮、“蓋七省”董瑞喜、“三魚旦”韓德福,以及已佚姓名的“天明亮”、”撈魚鸛”、“蓋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數不勝數,有:“五月鮮”劉明山、“十二紅”劉寶山、“六月鮮”劉玉山、“小十三旦”郭佔鰲、“十六紅”焦生玉、“十三紅”馬金虎、“兩股風”郭宇清、“靈芝草”高有富。這一時期,在演唱藝術上還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大同為中心的“雲州道”(亦稱“大北路”),以代縣為中心的“代州道”(亦稱“小北路”)和以河北蔚縣為中心的“蔚州道”。它們既有共同的程式規範而又各具特色,所有名角也都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和行當需要創造了自己的風格,競相標新立異,促使北路梆子演唱愈加豐富多彩。抗戰期間,這個劇種受到日偽軍摧殘,許多藝人被迫轉業,有的被殘殺,如名藝人“小十三旦”全家在崞縣遭敵殺害,賈桂林(藝名“小電燈”)隱名埋姓做了家庭主婦,高玉貴(藝名“九歲紅”)趕了大車,也有的藝人改唱中路梆子。

  “七七事變”到新中國成立12年間,北路梆子幸賴晉綏根據地的綏蒙軍區人民劇社、二中劇社、長城劇社等延續,才未失傳。人民劇社的“二梅蘭”(雷豔雲)、“七歲紅”(馬素琴)、“海棠花”(王秀英)等名演員,輾轉綏蒙、晉綏地區演出,為保留北路梆子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省內卻沒有專業劇團。

  1954年舉行全省第一次戲曲觀摩會演前,黨和人民政府派員敦請脫離舞臺生活18年的名藝人賈桂林和高玉貴、董福、安秉琪等又臨時組班參加演出,引起轟動。省委決定恢復這一劇種,1955年2月16日成立忻縣專區北路梆子劇團,這個中斷了10餘年的劇種從此復活。該團經過一年的努力,發掘、整理了傳統劇170個,也移植排演了一些優秀外來劇目,巡迴演出在晉北各縣與太原、榆次等地。

  1956年赴京彙報演出,獲得首都戲劇界與觀眾好評。1959年春隨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線慰問團演出,路經杭州、上海等地公演,均獲觀眾讚揚。不久,山西大同市、內蒙古包頭市、豐鎮縣、山西寧武縣、五臺縣及雁北地區陸續建立北路梆子劇團,並在忻州、雁北創辦兩所戲曲學校培養後繼人才。經幾次發掘,抄錄傳統劇目400餘個,故刪除。蒐集整理《北路梆子音樂》兩套,以辦戲校和隨院團培育兩種形式培養演員、演奏員300多人,使北路梆子煥發青春,重展雄風。

山西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梆子

  山西梆子是漢族的地方戲曲,也是山西有名的戲劇。在進過長久的傳承及改善,山西梆子已經被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它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又形成了細膩婉轉的抒情風格。

  對於山西文化中的山西梆子你瞭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更多關於山西梆子的介紹吧。

  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於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閒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後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於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並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於是先後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製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臺,以示誇耀,還要在後臺粉壁牆上題筆留名。這些舞臺題筆內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醜、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醜,後邊跟的一杆旗等戲諺流傳。

  光緒十年後,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後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臺戲、開光戲、商行戲、開市戲、求神戲、還願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臺;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臺,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關係,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後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

  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後,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臺,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辛亥革命後,中路各縣一度動盪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採取迴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餘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民國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

  進入八十年代,政府號召振興晉劇,各級劇團相繼調整了班子,充實了演員,添置了行頭,整理了舊戲,趕排了新戲,有的還晉劇表演與當前流行的輕音樂等文藝形式結合起來,增強了晉劇的演出效果。同時也湧現出宋轉轉、史佳花、崔建華、李天喜、王曉萍、王二慶、慄桂蓮、孫紅麗等藝術新秀。恢復和新編了《下河東》、《十五貫》、《玉蟬淚》、《臥虎令》、《伐子都》、《吳王劍》、《三下桃園》等劇目,並多次彙集省城調演評比,甚至有的還到北京獻藝。另外有少數人獲得了晉劇表演藝術家的光榮稱號,有的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有的晉升為一、二級演員。

浙江戲曲文化的“奇葩”-松陽高腔

  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類似,同樣“高齡”的浙江本地戲劇松陽高腔,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如今卻疲態漸現。然而它的價值不容忽視,對於本地戲曲的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浙江文化之松陽高腔吧!

  松陽高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統中的獨立分支,也是浙江省目前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劇種,屬單聲腔劇種,被專家們稱為是浙江省“戲曲界的活化石”。

  由於松陽縣玉巖鎮的白沙崗高腔班演出松陽高腔從未間斷,在這一聲腔的傳承中佔有突出地位,故松陽高腔又被稱作“白沙崗之土調”,當地人則稱為“高腔”。它起始於明代,以松陽地方雜劇為主,吸收古代義烏腔、崑腔等外來聲腔的藝術因素而最終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松陽高腔現在主要流行於以松陽為中心的浙西南農村地區,遠及閩、贛、皖等地。

  松陽高腔的演出保留了漢族傳統戲曲的原始狀態,具有曲調優美、樣式樸的特點。它的唱腔屬曲牌連綴體,但演唱時句式、詞格可根據需要而隨意變化,行腔中常用“衣”、“呀”、“啊”、“哈”等襯詞,並以高八度假嗓幫腔,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松陽高腔採用管絃伴奏,是高腔系統中較為特別的一種,樂器包括板、鼓、笛、嗩吶、二胡、小鑼、大鑼、大鈸等。原有曲牌一百多支,儲存下來的有七十多支。

  松陽縣各相關部門在整理音樂唱腔曲牌方面加大投入,做了大量工作。專門建立了高腔藝術檔案,共計90卷(盒),針對劇團創新能力的不足,縣裡還積極鼓勵民間老藝人整理戲曲本子,至今已經整理出58個本子。新編古裝高腔戲《八百兩》還參加了省業餘文藝調演,《夫人戲》選段《蘇麻崗換寶》參加省少數劇種交流演出並獲得演出獎。

  松陽高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浙江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先後多次對松陽高腔進行恢復繼承和挖掘整理,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由於松陽高腔藝人年齡老化,年輕藝人青黃不接,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面臨挑戰,同時民間劇團難以走向市場,面臨滅絕的危險,加上地方財政緊張,沒有足夠的力量扶持,所以松陽高腔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遠,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相關傳說

  唐明皇遊月宮,有人說是羅公遠帶他去的,有人說是張果老帶他去的。其實,是葉法善帶他去的。書裡寫的有啊,不信你查查!

  葉法善把唐明皇帶到月宮,一下就迷牢了。東轉轉、西轉轉,無一樣不新奇,到處都比他住的地方好呀!一會兒,唐明皇立住腳,側著耳朵聽。怎呢?仙樂飄飄,愈來愈響。唐明皇呀,就是喜歡聽曲,想聽個仔細。哪知道,葉法善一把把他拉到桂花樹後躲起,還連連說:“不要出聲!不要出聲!”

  沒等唐明皇還過魂來,月宮的大門開了,走出一隊仙女,載歌載舞的,唐明皇更沒魂了。心想,我當皇上的還沒見過這樣漂亮的仙女哩!仔細聽曲,真是仙樂呵,人間怎有?我當皇上的還沒聽過哩!這些仙女把隊擺開,忽然一聲“請!”又出來一個美麗仙女,她就是嫦娥。

  仙樂愈來愈好聽,嫦娥愈舞愈好看,那些仙女還一起伴唱。唐明皇呢?偷著看,比著做,一點一滴也不漏,連葉法善叫他“謹慎謹慎”也不知道了。

  開始,嫦娥和仙女都不知覺。唐明皇的動靜大了,被他們發覺了。一聲令下,滿天漆黑。只聽到處叫喊:“快找人!快找人!這裡有生人!”

  葉法善早把唐明皇帶起逃回皇宮了。

  唐明皇雖然覺得可惜,月宮裡唱的、舞的倒記了不少。他趕緊下旨,叫楊貴妃、高力士來一齊學。自己也在鼻頭上塗起白粉,又唱又教,又舞又跳。這楊貴妃實在胖了些,學來學去,一下跌倒。唐明皇見了哈哈大笑,隨口唱起:“玉筍重重褱,金蓮步步移,雖然常在地,也有上天時。”捧場的官員和宮女更是笑死。

  葉法善問:“皇上,你這是什麼戲呵?”唐明皇笑笑說:“你這個松陽法師帶我上天,在那高高的天上學來的腔調,所以叫做松陽高腔哩!”

  從此,有了松陽高腔,只要碰到廟會,有好幾個戲班一起演出,一定要松陽高腔先演、先開鑼。因為它是天上來的,又是皇帝自己傳的。


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作者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作者:韓愈。   2、韓愈,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此句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是其治學名言, ...

勤為徑的意思

  如果想要成功到達高聳入雲的知識山峰的山頂,勤奮就是那登頂的唯一路徑。此句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此句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是其治學名言,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書山有路勤為徑的寓意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學習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是一個化平淡 ...

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啥意思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意思是:如果你想要成功到達高聳入雲的知識山峰的山頂,勤奮就是那登頂的唯一路徑;如果你想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裡暢遊,耐心、盡力、刻苦的學習態度將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夠載你駛向成功的彼岸。   2、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 ...

關於的句子

  走過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過一些山,才知道艱難;趟過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過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經過一些事,才知道經驗;閱過一些人,才知道歷練;讀過一些書,才知道財富;過了一輩子,才知道幸福。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怎麼樣,自己放調料。(作者:佚名) ...

梆子有哪些著名演員?

  1、東路梆子的守望者——王佔成!這位普通的農民就是我縣非遺專案東路梆子的代表性傳承人。70歲的東路梆子老藝人韓振斌。   2、西倉東路梆子行當齊全,服裝嚴格,堅持寧穿破不穿錯的原則,臉譜正規大方;表演粗獷、逼真,很講究運用“絕活”,如紗帽功、甩髮功、髯口功、踢鞋功、臺步功等;在臉譜、表演、伴奏等方面,西倉 ...

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者是誰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的。   2、此句意思是指:如果你想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裡暢遊,耐心、盡力、刻苦的學習態度將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夠載你駛向成功的彼岸。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 ...

勤為徑的下一句

  學海無涯苦作舟。全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譯文::如果你想要成功到達高聳入雲的知識山峰的山頂,勤奮就是那登頂的唯一路徑;如果你想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裡暢遊,耐心、盡力、刻苦的學習態度將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夠載你駛向成功的彼岸。   賞析: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沒有順風船可駛,想要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