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簡稱晉,又稱三晉,省會是太原市,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北界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隔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抵黃河與河南省為鄰,東依太行山與河南,河北兩省毗連;省境輪廓大體呈平形四邊形,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一點六三,總人口3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六,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119個縣,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山西省,簡稱晉,又稱三晉,省會是太原市,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北界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隔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抵黃河與河南省為鄰,東依太行山與河南,河北兩省毗連;省境輪廓大體呈平形四邊形,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一點六三,總人口3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六,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119個縣,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面積有3914平方公里,容積達300億立方米。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20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歷史年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遠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蠡澤向南擴充套件,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蠡澤大舉南侵之前,低窪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人湖中,而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
明朝的疆域面積大約在600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疆域面積介紹:明朝鼎盛時期面積有大約1100萬平方公里,在這個時期明朝透過設立努爾幹都司,管理東北地區,這個東北地區包括現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設立烏斯藏都司管理西藏地區,統治不穩固,國力衰弱,就失去對這些領土的控制力,在明朝大部分時期,它的控制穩定區域的面積大約600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