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峽民建房喬遷

峽民建房喬遷

  建房 峽民以建造新房為榮,故又稱造華居。屆時,必須請善陰陽者根據當年甲子、主人生庚八字推論新房地基、坐向。若與此不合,則延至次年,或尋他處。新房動工,掌墨師燒香燭,用雄雞祭山神土地。親朋好友幫白工(只供飯不付工資)。新房牆體築畢,上樑木是建造新房過程中最為慎重的事情。木工與主人一道,選擇飛籽成林的大樹,伐倒後,披紅掛綵,抬至主人家高擱,不準任何人從梁樹上跨過。待木工砍平刨光後,再由能寫善畫者描以“八卦太極圖”,書以“乾坤”等字樣,然後擇吉日時上樑。是日,親友帶禮品前往祝賀。是夜“陪梁”,吹吹打打。眾人將梁樹抬至新屋,貼上書有“紫徽高照”等字樣的大紅紙,在嗩吶、鞭炮、鼓樂聲中徐徐將梁樹安放在既定位置,再由木工師傅從梁樹上走過,謂之“踩梁”,唱賀詞,主人施以“紅包錢”後,木工在梁樹上手執斧頭作扔出狀,向眾人道:“前後有不有人?”眾人必答:“有(意即家族子孫興旺發達)。隨即鼓鑼齊鳴,爆竹聲聲,前來賀喜者即進入豐盛的酒筵,開懷暢飲。

  喬遷 俗稱搬家。造新房或買房屋遷入居住之時,縣民極為慎重。入宅前,必請人擇吉日,到時親朋一齊出動,將傢俱等物搬進新居,然後戶主率領全家,帶著煮好的飯菜前往,行至大門前,親友放鞭炮,貼對聯,以祝喬遷之喜。

廈門疍民的人生禮俗

  

  1.命名:

  廈港疍民的名字富有時代與地方特色。疍家男孩名字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以出生地命名,疍民四處漂泊,有的在什麼港口降生就叫什麼名字,臺灣、澎湖、香港、金門、浯嶼、東山、汕尾、海南等都有。據查證,名叫臺灣的有3人,叫澎湖的有7人。有的在大海出世,乾脆就叫水生或海生;另一種是按照疍家舊時的習俗,認為孩子的名字粗俗低賤,比較好餵養,於是阿豬、阿狗、阿牛、阿馬、阿屎、阿尿、屎桶、糞掃都成了名字。有的叫銅貢、芋包、大呆、大怣、也是貧賤苯傻的意思;還有一種舊時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就把男孩命名叫來逗、到陣,意思要男孩子成群列陣。

  2.婚俗:

  廈港疍民的婚俗與眾不同。在連家船、夫妻船階段,疍家青年結婚,男家把船靠到女家,媒人扶著新娘過船,於是海上又增添了一艘夫妻船。如在岸上結婚,漁姑出嫁坐的是黑轎,而且是夜間過門,與陸上人家坐紅轎早晨過門剛好相反。此種風俗被稱為“以黑克紅”,寓意漁姑歹命變好命,晦氣變福氣。港中有一些捕魚兼運輸的水居之家,俗稱“五帆”,舊時只能族內自相婚嫁。有女待字則船上蓬頂必放時花一盆,嫁時剪花隨嫁,成為疍民習俗的獨特風格。

  3.喪俗:

  疍家的喪葬也有一些獨有的習俗,如在海上亡故的,要進行海祭和招魂。家有喪事,漁家姑娘頭上的紅碰紗要換成藍色或青色,孝男孝女上岸料理喪事,必須在完結後換掉衣服,理髮洗浴,然後才能帶著金銀紙之類下船燒香祈保平安。

閩南地區古閩越族原住民舞蹈——拍胸舞

  

  “拍胸舞”為男性舞蹈,舞者頭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動作以蹲襠步為主,雙手依次拍擊胸、脅、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顛頭,並隨著舞蹈環境和情緒的變化不同,動作節奏、幅度相應產生不同變化。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覆頓地,雙手使勁將胸、脅、全身拍得通紅;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

  “拍胸舞”基本動作為“打七響”:雙手首先於胸前合擊一掌,接著從右手開始,雙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隨後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右、左脅部,雙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響”,時值合七拍。同時配合雙腳於蹲襠步位置有節奏的跳動, 身體隨之左右晃動。如此迴圈往復,動作始終不變,只在隊形上稍作些進退、出入、交叉變化,即可完成一場“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正由於“打七響”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色,所以泉州、漳州、金門、臺灣等地民間又將“拍胸舞”稱為“打七響”。

  拍胸舞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風格。如舊時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一般動作幅度較小、較拘謹和收縮,且往往在有意無意之中自然地融入表達示憐、乞討、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體動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拍胸舞”者多幾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驅寒,酒酣耳熱之間所跳的舞蹈則多誇張、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臥地,步法多顛步、動作強弱、節奏快慢也較複雜多變,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別具韻味的舞風。

  “拍胸舞”的起源從舞種分佈、風格特色和服裝道具等方面綜合考察,系保留了泉州、閩南地區古閩越族原住民舞蹈的遺風。

  “拍胸舞”盛行於泉州,流傳於閩臺,除此以外的其它漢族地區未見有“拍胸舞”這一獨特的舞種分佈。而在與古閩越族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和地域範圍的南方古百越族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卻不難見到與“拍胸舞”相類似的舞蹈。如在黎族、高山族舞蹈中都可見到與“拍胸舞”相同的拍擊胸、腿的“四擊”動作。最典型的如鄂西土家族傳承藝人吳興富所表演的傳統土家族舞蹈“肉連響”,其“以手掌拍擊額、肩、臂、肘、脅、胯、腿、腳等部, 發出有節奏的連續響聲,與泉州“拍胸舞”如出一轍。 “拍胸舞”赤足裸身,原本無音樂伴奏,其強調以身體拍擊出聲響節奏,一方向體現舞蹈本身的動律特色,一方面也用來協調群體動作,喧染舞蹈氣氛,較好地保留了遠古閩越舞蹈粗獷、古樸的民族舞蹈遺風。“拍胸舞”者頭上都戴著一個形制特殊的草箍。其傳統的製作方法是將一條紅布條與稻草混合編織成一長條,圍成一個草圈,並於草圈接頭前留出一段10—20釐米長的向上翹起的如同蛇頭一樣的頂端,且又必使所雜入的紅布條恰好就在蛇頭頂端露出,有如蛇之吐信。蛇是古閩越族的圖騰崇拜物,得以保留在“拍胸舞”中,高高盤繞在“拍胸舞”者頭上,歷千年不變,使我們至今得以領略古閩越圖騰祭祀舞蹈古樸、莊重、整齊劃一、如醉如痴的動人情景和舞蹈遺存。

  現今閩臺各地的“拍胸舞”大多配以南音“三千兩金”的音樂,其源頭則起於泉州古老劇種“梨園戲”所保留的傳統宋元古南戲劇目《鄭元和》中的“蓮花落”一折,表現主人公鄭元和上京赴試,途中因迷戀歌伎李亞仙,至三千兩金盤纏用盡,被迫流落街頭與眾乞丐為伍,沿街沿巷邊演唱自訴身世的“三千兩金”,邊踏跳“拍胸舞”的情景。該舞蹈與音樂後來流入民間,廣為傳播, 至如今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兩金”音樂,“乞丐舞”因此也成為“拍胸舞”又一別稱。而“拍胸舞源於宋元南戲《鄭元和》”的傳說,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認為就是“拍胸舞”的源頭。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一批代表性藝人的不斷總結、豐富創新,“拍胸舞”動作已從最初始、最田野的基礎動作“打七響”,發展到拍擊肩、臂、胸、脅、肘、腿、足等部位,並創造出一整套新的舞蹈動作組合。閩南、泉州地區解放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拍胸舞”藝人主要有以下三人:

  郭金鎖,福建省歌舞團、省藝校任職。1936年生於泉州南安官橋鎮。幼年家境變故,淪為乞丐。7歲起先後隨民間藝人郭善、吳孝曾等多人學藝,掌握各種傳統民間舞蹈。其“拍胸舞”集多家風格於一身,主要動作組合有:“打八響”、“歡喜步”、“鬥雞步”、“雨來步”、“大人步”、“李鐵柺”、“不倒翁”、“蜘蛛步”、“蟋蟀跳”等組合。

  尤金滿,廈門藝校教師,1924年生於泉州安海。1936年參加安海“上帝宮車鼓陣”學習“車鼓”,先後向李永、蔡振隊等老藝人學習各種民間舞蹈,從事民間舞蹈表演、教學創作,至今不輟。其“拍胸舞”融合地方戲曲韻味,細膩而優美。主要動作組合有:“老鼠逐”、“蜈蚣展須”、“加令跳”、“矮步”、“車輪”、“青蛙掃蚊”、“公雞鬥”、“善財觀天”等。

  邱劍英,1930年生於泉州市區,幼年當報童,常尾隨“乞丐拍胸隊”後,慕學而能舞。之後廣泛學習民間舞蹈,20世紀50年代起注重“拍胸舞”繼承出新,做出成績。其“拍胸舞”風格粗獷、詼諧,主要動作組合有:“擊掌迴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奄雞行”等。

  1959年,泉州地區舞蹈工作者首次以“拍胸舞”為素材,創作舞蹈《田間樂》參加省、全國文藝會演;1985年省梨園戲劇團攜帶《鄭元和•拍胸舞》等赴日本參加“亞洲民族音樂舞蹈節”交流;1992年泉州鯉城區王宮、陳店村農民“拍胸舞”隊參加“天津廣場舞比賽”和“瀋陽國際秧歌節”比賽獲獎。


中國漢族七大

  中國領土廣大,漢族遍佈全國大部份地區。在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中漢族算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由於地形隔阻、交通不方便做成漢族被分成幾個支系的局面。中國漢族的支系被分為七大民系。   1、南漢民系(又稱廣府民系):主要集中生活於廣東省大部份地區、廣西東、南部和香港、澳門。南漢民系所說的語言是古漢語的一種,稱為粵語 ...

吉林民間皮藝藝人王懷 皮塑美猴王香港拿金獎(圖)

  吉林民間皮藝藝人王懷民 皮塑美猴王香港拿金獎字號: 大 中 小 2012-12-13 9:08:00 ...

黃山為保護18個古村風貌外遷原住

  古樸的古村落   據媒體報道,安徽黃山對18個古村實施搶救性保護,原住民外遷,並另建新村安置。有效化解古村居民要求建現代住房改善居住條件和保護古建及古村完整風貌之間的矛盾。安徽黃山有100多個明清時期風貌的徽州古村,近年實施“百村千幢”保護工程,對60多個古村實施有效保護。然而,部分古村仍面臨風貌被破壞、 ...

長江三峽中的瞿塘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主要景點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犀牛望月。瞿塘峽雖然僅八公里長,卻是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峽。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大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湧奔流,自古就有“險莫 ...

曲藝藝術家李鴻:山東快書在晉傳承60年

  “從我進入曲藝界算起,今年是第60個年頭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徒授課,培養學生弟子達300餘人”,每當說起這些,李鴻民總是樂呵呵地笑起來,在他的一生中,快書已與生命融於一體。   李鴻民,1936年出生,1960年拜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為師,之後便於快書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任中國鐵路文工團演員、山西省 ...

鄂倫春獵舉行迎春儀式

     鄂倫春族獵民在迎春儀式上圍繞篝火表演舞蹈。新華社發龐雷 攝   2月6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鄂倫春族獵民舉行盛大迎春儀式,再現鄂倫春族獵民傳統習俗,迎接新春。鄂倫春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部分地區,目前人口不足萬人。      鄂倫春族獵民身穿皮衣,頭 ...

黃樸:鄭莊公的政治智慧

     鄭莊公   中國人素來崇尚智慧,熱衷謀略。所謂“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鬥智不鬥多”,正是這一文化傳統的形象寫照。因此,歷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聖,謀略運用爐火純青,風風雨雨等閒而過,把握主動永不言敗。春秋初年的鄭莊公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一。   鄭莊公在歷史上的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