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崇尚自然的道家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崇尚自然的道家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道家是對古代中國哲學史起過重要影響的一個學派,在古代中國思想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更是中華文明寶庫中一塊美麗而珍貴的寶石,值得人們珍惜和保護。

  那麼今天的道家文化就為你介紹道家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古代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思想流派,其思想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提倡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那麼,應當怎麼理解這個“道法自然”呢?

  道法自然,意為純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道德經》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無所法也”。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所以,“道法自然”說就是主張天、地、人三者之間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則的天人和諧。

  道法自然的和諧原則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

  第一,人與自然萬物都是“道”的化生。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的,能化生萬物,即自然之道是貫通天、地、人的,萬物都是按照“道”賦予它的秉性自然生存、發展。

  因此,道家主張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則,進而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要遵循客觀規律,順乎無為之天道,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期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第二,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則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則,自然界的萬物只有和諧相處,才能共生共長,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道教認為,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最有智慧的物類,是“萬物之師長”,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故此,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第三,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道教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太平經》說:“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後可得長安也。”就是告訴人們,人安身立命於天地間,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然後人類才能長久安寧。

  那麼應該如何“安天地”呢?關鍵是要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在《陰符經》開篇就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所謂“觀天之道”,就是要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就在於此。只有懂得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從而不違背自然規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結束語: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道教的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法則之一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是“道效法或遵循萬物的自然”,在呼籲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十分具有借鑑意義。

《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無念為宗為其一

  《六祖壇經》是中國唯一一部稱為經的佛教經典,用三句話來概述《六祖壇經》的核心就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名相雖不同,但在意義上是連貫統一的。本期的佛經大全帶你去了解《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

  還想要了解》》無量壽經講什麼

  常靜

  《六祖壇經》是中國唯一一部稱為經的佛教經典。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向眾弟子講述了南宗禪的核心思想要義。這種核心要義就是慧能在《六祖壇經·定慧晶》中所講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和“無住為本”的理論。慧能大師在為大眾說法時說: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恩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慧能大師的這三句話不僅是南宗禪的主要宗旨,也是慧能大師和《六祖壇經》的思想核心。下面就對這三句話作簡要論述。

  一、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中的“念”,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識的意識活動。“無念”並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識活動,而是不刻意地思考。從現象上起念,見到的都是假相,就會產生塵勞之心,生起喜怒哀樂等種種妄念。

  “無念”就是,“於念而無念”,“於諸境上,心不雜”,即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遠離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妄念。但不是百物不思,不是無思維存在,不是心中一片死寂,而是“心不染境”,在唸念之中排除一切雜念妄想、排除“塵勞邪見”。比如,名聞利養方面的,財色名食睡五欲方面的,利衰、譭譽、稱譏、苦樂八風方面的,禍福、生死方面的種種雜念。“無念為宗”就是以無念為宗旨。

  從佛法的體悟來說,“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無念”是要人於念中去除虛妄的分別、執著。《壇經》雲: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中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無念之“念”,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意義。一者,“於念而不念”,“不於法上生念”,此中之“念”為妄念,為邪念,是執著外境而產生的錯誤知見。二者,“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此中之“念”是正念,是體證真如後產生的正確知見,是根本無分別後得智。因此,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沒有妄念,保持正念。“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至佛位地”,對凡夫而言,無念是修行的目標,對聖者而言,無念是自性作用的自然運用與發揮。

  迷失的人陷入現象之中,從而產生了各種幻覺,由幻覺生出錯誤的看法,一切煩惱和虛妄都是由此而生,所以,慧能大師要把無念當成禪宗的宗旨。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的核心思想

  總體上概括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艱難而曲折程序。透過研究自然科學的發展歷史,恩格斯總結出了自然界是運動的、變化的、能量不滅等科學的觀點,比如:“物質運動是永恆的迴圈,在這個迴圈中,物質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暫時的,而且除了永恆變化和運動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的變化規律外,再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了” ,“整個自然界,從最小的東西到最大的東西,從沙粒到太陽,從原生生物到人,都處於永恆的產生和消失中,處於不斷的流動中,處於不息的運動和變化中” 。


如何理解老子道法自然思想

  道法自然意思是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

清明養生自然

  清明是農作物一年播種的好時機,同樣也是人之陽氣生髮的難得時段。人們應從起臥時間上做起,早晨應5點前起床。5點為一日的“驚蟄”,不起床會壓制氣血執行的通道。7點—9點是辰時,胃經最旺。      清明時節講養生,貴在與自然同氣相求。人的許多病與飲食、起居有關,其中,吃與年運、節氣和氣候相逆的食物,如同吃錯了 ...

道法自然什麼意思

  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思想。“道法自然”這一論題不是一個孤立性的論題,其關涉到老子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道”與“萬物”的關係,也關涉到老子政治 ...

道法自然是講什麼意思

  1、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實就是遵循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它的另一種表述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者,順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2、道法自然語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而道則取法於自然。但事實 ...

道法自然如來啥意思

  神和道就是一回事,沒有區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語出老子《道德經》:“神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來。”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自然而然”的。如來,即佛教裡說的佛。佛,指的是眾生皆具的自在清淨本性,至純至善的本性。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   3、“道法自然”揭示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 ...

道法自然是哪個學派

  道家學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代表人物為老子﹑莊子。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