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已乎矣是什麼意思

已乎矣是什麼意思

  正常語序為已矣乎,解釋:已經過去了,算了吧。

  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詳細解釋:

  已:表示過去,已經的意思。

  矣:文言助詞,用在句子末尾,相當於“了”。例如:悔之晚矣、由來久矣。

  乎:是語尾的嘆詞。字形採用“兮”作邊旁,像聲音向上越揚的形狀,無意義。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什麼意思

  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

  出自:宋.朱熹《讀書要三到》

  原文節選: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譯文:

  我曾經說過,讀書要專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的判是什麼意思

  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

  蘇洵《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於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是食言多能無肥什麼意思

  是指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 ...

是亦不可以的以什麼意思

  以: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整句譯為: 這些不也可以停止嗎。   原文:出自《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

的暮是什麼意思

  1、恐已暮矣中暮: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在此名詞用作動詞,到了傍晚。   2、此句出自 “晉平公炳燭而學”的典故   3、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4、恐已暮矣:恐怕已經晚了。 ...

是什麼意思

  “恐已暮矣”出自於西漢劉向的《師曠論學》,該書說的是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的道理。   全文如下: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 ...

死者長是什麼意思

  已的意思是停止,這裡引申為完結。   這句話出自杜甫《石壕吏》。這首詩透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 ...

心既到眼口豈不到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的意思是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這句話其實是說明心到最重要。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即眼看、口朗讀,用心記、用心思考,但是心到最關鍵的。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出自朱熹的《讀書要三到》,其原文是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 ...

是亦不可是什麼意思

  乎:嗎。   是亦不可已乎:這些不也可以停止嗎?   乎的其他意思:   1、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2、文言介詞,於:在乎,無須乎。   3、古形容詞或副詞字尾:巍巍乎乎,鬱郁乎乎。   5、古同“呼”:嗚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