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恐龍種類概要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恐龍種類概要

  在古世紀的時候,有許多的動物和生物,而恐龍就是其中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恐龍也逐漸消失了,據瞭解日前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那麼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是什麼樣的呢?恐龍種類概要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民族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巴西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伯南布哥聯邦大學和卡里裡大學的考古學家10日在里約熱內盧釋出了他們最新的考古發現。科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里皮盆地(Araripe Basin)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考古學家為其取名為“阿拉塔龍”。

  據考古學家介紹,這次發現並被命名為“阿拉塔龍”的是一種食肉類恐龍,大約生活在1億1500萬至1億11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具恐龍化石身長3.12米,體重約34.25公斤,經過對化石骨齡分析研究發現這隻恐龍死時尚未發育完全。

  發現恐龍化石的阿拉里皮盆地曾是一個大湖,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水的鹽度隨著海水的入侵而發生了變化。幾億年來在這一地區曾經生活過的動物群主要有翼龍、其他恐龍、鳥類、鱷形動物和魚類等。此次“阿拉塔龍”化石的發現讓考古學家認識到在該地區曾經生活的恐龍種類遠比已知的要多。

  據考古學家介紹,“阿拉塔龍”與中國2001年在新疆五彩灣發現的侏羅紀早期的左龍有親緣關係。左龍生活在大約1億6000萬年前。與“阿拉塔龍”體型、身長和體重相當,也都生活在極其乾燥的環境中。

  恐龍種類概要

  許多的古生物學家相信恐龍形成單一的動物族群,即恐龍類(Dinosauria)。它們與爬行動物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與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勢,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那些其它種類的爬行動物,像是鱷類(其四肢向外側伸展方式),在走路與奔跑上更有效益,更為方便。恐龍和其它滅絕的爬行動物能夠明顯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其腰帶(骨盤構造)與四肢的骨骼學特徵,這些在演化上的發展,能夠讓恐龍得以站立奔走。

  在傳統上,恐龍被分類成兩個族群:根據其髖骨(腰帶)的構造,分為蜥臀類(像蜥蜴似的髖骨)與鳥臀類(像鳥類的髖骨)。最近,第三類的恐龍族群,慢龍類(Segnosaurischia)被提出,也是根據了腰帶的構造而分類的。

  在蜥臀類中,其腰帶非常類似於現生的爬行動物,其髖骨系統中,恥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則伸向體軀的後方。在鳥臀類中,則具有較為複雜的腰帶構造。其中髖骨系統中,恥骨已經轉向體軀的後方,而與坐骨呈平行排列,與現生鳥類有些類似。同時鳥臀類在下頜骨也發展出了前齒骨。慢龍類(意即緩慢的,具蜥蜴腰帶構造的,恐龍)則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腰帶構造,稱之為後腰型(opisthopubic);其髂骨彼此相當的寬闊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長,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將近90度垂直位置。

  慢龍類具有一個相當碩長的脖子,頭顱相對的很小,而腰帶特異,其恥骨與坐骨接近平行,甚而接合在一起。除了這個特殊的腰帶構造而外,在其它骨骼構造上也有不同之處:頸椎與背椎都非常輕巧,而頸椎非常碩長其神經棘很短,小的頭骨上,於上頜有纖細的牙齒排列。四肢具有四趾,每一趾都有長爪,均指向前方伸展。

國內最大侏羅紀恐龍化石在新疆發現

  近日,吉林大學教授孫革率領的科考隊在新疆鄯善縣七克臺地區1.6億年前的地層裡,發現了我國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僅挖掘出的三分之二股骨就有1.5米長,據推測,該股骨長度應超過2米,恐龍身長將達35米,體重30噸,屬侏羅紀巨型蜥腳類恐龍。

  2007年,孫革曾率隊在這裡首次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侏羅紀恐龍足跡群,長達百餘米,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孫革曾預測,如果以此為點,在兩側延伸開來繼續發掘,很可能會有更大的驚喜——不止是恐龍足跡,還有可能發現恐龍化石。2009年他果然在附近發現了可能存在大型恐龍化石的線索。今年4月終於有了恐龍化石的出現。孫革再次預言:這裡很可能是一個龐大的、富有生機的恐龍家園。

  這次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儲存相對完整,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在同一個地區相繼被發現,相當罕見。由此證明,吐魯番地區盆地中央在侏羅紀晚期氣候溫暖溼潤,屬於河湖地帶,生態環境更有利於恐龍的繁衍與生存。

  孫革介紹說,判斷恐龍的大小,主要看股骨的長短。我國曾發現的侏羅紀巨型蜥腳類恐龍中,最大的要數四川的“馬門溪龍”,還有云南的“川街龍”等,但它們的體長也僅有20多米。“馬門溪龍”的股骨是1.46米,而七克臺的這隻恐龍的股骨才看到三分之二,就已經超過1.5米。

  科研人員已經發現了這隻恐龍的全部脊髓骨,總共12根。還發現了兩根頸骨,每根都超過1米。科研人員估計,再向前挖還會發現頸骨,因為這隻恐龍和其他侏羅紀巨型蜥腳類恐龍一樣,都是有“長脖子”的特點。

  這隻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是一隻蜥腳類的植食恐龍,需要吃大量植物。科學家在此附近還發現了瓣鰓類化石和魚類化石。由此推斷,這裡曾經河湖密佈,有茂密的森林。

恐龍有哪些種類

  恐龍種類有:肉食龍鍾敏類、虛骨龍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蜥腳次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類、腫頭龍亞目等。

  肉食龍鍾敏類:

  肉食龍類具有巨大的頭及巨大的牙齒,不同於個體較小且骨骼輕盈的虛骨龍類。體型最大的肉食龍類是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鯊齒龍亞科的馬普龍,體重最重可達到12噸。

  虛骨龍次亞目:

  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型別 ,後期代表發 展成雜食性 ,有的則是以蛋 為其主食(無牙的似鳥龍)。

  原蜥腳次亞目:

  原蜥腳次亞目(Prosauropoda),雙足行走,雜食型。頭不大,頂面光平,眼眶大於頭部所有孔眶,淚骨纖細,眼前孔為葫蘆狀,枕髁較大。下頜關節低於齒列面,牙齒小,齒冠短,兩側面有微弱縱稜發育,其前緣見少量鋸齒構造,齒尖不銳利。頸部較長,神經棘及橫突不發育,背錐體為雙凹型,薦前椎至少23個,癒合薦椎有3個,前部尾椎較高。

  鳥腳亞目:

  鳥腳亞目(Ornithopoda)是恐龍類中化石最多的一類,其內容亦很龐雜,兩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頷骨前方有單獨的前齒骨。最早被人們發現併科學認識的恐龍—禽龍(Iguanodon)即屬此類。

  角龍類:

  角龍類即角龍亞目角龍類恐龍是指鳥臀目的緣頭龍類的一支這類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體長可達9米。它們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啃食植物,就像一群巨大的綿羊。


恐龍有哪些種類特點是什麼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遊的,有在陸上爬的 ...

恐龍有哪些種類

  1、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   2、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3、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 ...

濟南哪裡可以看恐龍化石

  山東省地質博物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山路,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地質科學博物館。山東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已於2017年4月22日開放,位於濟南市歷下區經十東路114號,佔地4300餘平方米。山東省地質博物館館藏標本1萬多塊, 陳列內容有礦產資源,各種礦物、岩石及寶石,地質現象,地層、古生物化、石標本,各種礦物、岩石, ...

恐龍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1、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就像是一條“毯子”。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 ...

恐龍化石怎麼形成的

  恐龍化石形成的原因:恐龍經歷類似地震、山洪等重大災難,沒能及時逃脫就被泥沙或者其他沉積物給掩埋了。恐龍被完全包裹起來,隔絕氧氣,在土裡儲存了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樣就形成了恐龍化石。   但是,恐龍身上真正成為化石的部位其實並不多,一般來說,能成為化石的都是一些堅硬的部分,比如說,像恐龍的骨骼、牙齒等。而恐龍 ...

最大的恐龍化石是什麼

  1、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是身長超過40米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這具暫未命名的新恐龍品質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恐龍。   2、2014年5月17日,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沙漠中發現了這具化石,當時在挖掘現場共找到223塊化石,其中包括一個約2.44米的巨大腿骨。人們將這具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拼湊起來後測 ...

請問恐龍是怎麼變成恐龍化石

  1、石化和掩埋: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便由此開始,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石化過程: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