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獨特的手工技藝:竹編
布朗族獨特的手工技藝:竹編
眾所周知,竹編在古代,那是家喻戶曉的,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用到的。不僅因為它取材方便,編織富有特色,更是因為它用途廣泛,且耐用無汙染。竹編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手藝,它更是一種民族文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看看布朗族文化中獨特的手工技藝:竹編吧。
當地布朗族先輩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澱並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手工技藝,也是中國竹編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當地布朗族人在栽竹、用竹、愛竹的過程中,孕育和豐富了布朗族竹編文化。
千百年來,竹藝之利造福布朗族人民。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對當地豐富的竹產資源進行琢磨和研究,用智慧製造出竹桌、竹凳、籮筐等生產生活用具,成了布朗族人家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同時編竹器也就成為了布朗族賴以生存的手藝之一。竹編,是一種流傳於布朗族、傣族民間的古老手工技藝,製作過程簡單卻較為考究,從破、削竹蔑片、竹蔑條到竹器編製成型全靠手工完成。
手工竹編工藝,是布朗族先輩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澱並傳揚的一種獨特的手工技藝。據說,在以物換物年代,一個提籮就可換滿滿的一提籮穀子。由於竹編的實用、耐用而且美觀,人們需求量較大,使這小小的竹編工藝,在歷史的程序中,也曾有過典勝輝煌。布朗族竹編款式繁多,大到竹桌、竹凳、花腰背籮;小到刀簍、飯盒、漏勺、竹盤;還有用於緬寺拜佛的福籮、竹桌、臘條盒等等,樣式美觀、經濟耐用。
編制上好的竹編福籮,竹子很是關鍵,需要專用的羊毫竹,而公弄村也僅僅是有竹編人家自家栽種的幾叢。砍回的竹子就可直接用,首先把竹子破開成條,再將竹條均勻的打成細條,然後把細竹條加工成竹篾,加工竹蔑刀法很講究,削篾刀不能太快也不能太鈍,用一隻手穩住刀,另一隻手持篾子往後拉,全靠手的力度來控制篾子的均勻厚薄。
編制福籮首先用26根寬箭篾起底來固定框架,再用邊篾按一壓一的方式依次往上編織,竹編者將一直重複著穿壓、收壓的動作,使邊篾條與箭篾框架牢固的壓在一起,循序漸進,最後以背梭花來收口封頂。編制這樣一個整籮所需邊篾48匹。在竹編老人的手中,一條條篾條,尤如一片片錦帛上下躍動,然後依次整齊到位的排列起來,嫻熟的手法和成型的規整讓我們讚歎不已。
為了使竹籮更美觀,在編制過程中,會在籮身中部用篾條隔開,並編加上空心花樣;最後用光滑的寬篾條做提手和用四根大而均勻的龍竹尖鋸成四根腳,再把它們編入籮身,並用藤條穿鎖固定在籮身上,這樣使編製成的竹籮就顯得更為好看,同時四個圓柱腳也起到放置時平穩的作用。編制這樣一個竹籮,一般需要三天才能完成。
簡單考究的竹編工藝,精美的竹編用具,象徵著布朗人的智慧,蘊孕著布朗族的神奇,見證著布朗人遠古至今與自然抗爭,生存的一種勝利。
您可能還會喜歡:
佤族有趣又獨特的“談戀愛”方式
拉祜族打歌的由來與特點
別樣的佤族甩髮舞,甩髮舞傳說
拉祜族婚俗:離婚要請客、結婚不設宴
南昌獨特手工珍品:洪州窯
陶瓷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化藝術瑰寶。在我國古代,陶瓷十分受到人們的歡迎,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我們經常能見到陶瓷的身影。說到陶瓷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燒瓷的窯,我國名窯你瞭解多少呢?下面小編將給大家介紹南昌文化中青瓷名窯之一——洪州窯。
唐陸羽《茶經》記載,江西的洪州窯是燒造青瓷的六大名窯之一。由於長期以來缺乏文獻和實物資料,人們對其產品特色及燒造工藝瞭解甚少,洪州窯址所在地便成了中國陶瓷史上及學術界懸而未決的疑案。1974年,南昌縣文物工作者在本縣崗上鄉贛江岸邊的上湖村一帶發現了較多的青瓷器及殘片,枯水時江邊殘片更多,並發現有火燒土,專家認為這裡是一處燒造青瓷的古窯址。
1977年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與之隔江相對的豐城曲江羅湖地區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窯址。此後經省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學考古系等單位的多次發掘,先後清理出窯床及東漢時期的圓窯和大型隋唐時期的龍窯,出土陶瓷器及窯具近2萬件,窯址沿贛江兩岸綿亙達20餘公里,已發現窯址30處,面積40多萬平方米,皆坐落於贛江或與贛江相通的清豐河、藥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崗埠地帶,而古時豐城隸屬於洪州。
洪州窯是唐代六大名窯之一。它從東漢晚期始,經三國、兩晉、南朝、隋、唐、五代,約有800年曆史。在唐代早期得到較大發展,胎多為黃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較堅硬。以燒青瓷為主,釉色一般較淡,青中泛黃;也有黃褐,醬紫等色。盛唐至中唐時,達到歷史上產量的高峰,造型豐富,有大碗,盤口壺,雙唇罐、杯等,有的仿金銀器,有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多為褐色。均講究裝飾,多刻印花朵、圖案形花葉,沿器物周壁對稱排列,端莊、富麗。
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陸羽《茶經》:“越州上,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就所出土的茶具而言,洪州窯各類青瓷杯有敞口、斂口、外卷唇之分,有鼓腹、削腹、折腹之別,底腹交接處旋削螺旋紋。
或假圈足或玉璧形底等多種形制,紋飾有重圈紋、重圈環點紋、重圈環水波紋、雙層重圈間弦紋、蓖點紋、梅花和聯珠紋等多種。其中的把手摺腹杯和雙層重圈紋折腹杯,紋樣新穎,造型雅緻,胎質細膩,釉色瑩潤,用以盛茶,茶汁清澈。其盞託呈盤狀,淺腹,璧形底,盤心塑有圓凸圈,用以承託茶杯,製作精良,設計考究。
從文獻記載上看,洪州窯瓷器曾享譽一時。《唐書》卷一三四“韋堅傳”記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陝郡太守、水陸運使韋堅,引河水到長安“望春樓”下,鑿為“廣運潭”,玄宗詔群臣同登樓臨觀,韋堅率江淮並汴洛漕船三百艘,漕船各署郡名,滿載各郡輕貨,豫章郡(洪州)船載“力士瓷、飲器、茗鐺、釜”(即:名瓷、酒器、茶鐺、茶釜),船首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
京城觀者駭異。像這樣盛大的南方手工業和土特產品水上展示,其中名瓷獨舉豫章(洪州),這足以說明洪州窯青瓷器當時確已馳名全國。
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
棕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早期的棕編大多都是編蓑衣帽子等。後來慢慢的樣式多了起來,有動物花草之類的,吸引大多數的孩子喜愛。如今會棕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這項技術眼看著就要消失了。讓我們來保護它吧。首先要先了解它才會愛上它,一起走進長沙文化了解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吧。
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棕草製品,古來有之。長江流域的棕編主要產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四川、貴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編和湖南棕編玩具最負盛名。此外,貴州塘頭棕編提籃、浙江武義棕繃亦很有名。四川新繁棕編是新都縣新繁鎮傳統產品,有200多年曆史。2011年10月,新都棕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棕編是利用棕絲製成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是中國編制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是漢族傳統藝術的一枝奇葩,已有近千年歷史。細緻精巧,樸實大方,棕編工藝在中國漢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被中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作品種類繁多,亦能按需製作,並可任意造型永久儲存。
中國的棕編工藝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新繁農婦用棕葉編制拖鞋、涼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專門行業。民國初年,棕編涼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棕編業發達昌盛。新繁棕編技法多樣,有胡椒眼空花和鴉雀嘴不透空等編制法。用其編制提兜省時省料,體輕質柔,裝飾圖案_燈燈花_等不透空,易編,正反面勻稱,十分美觀。
棕編歷史
南方農民生產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製作而成。《詩·小雅·無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張志和有歌詠江南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浙南括蒼山區華南虎經常出沒,據說,曾有人被虎緊追不放,危急時刻,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怪獸,竟落荒而走。
又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兇獸。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蓑衣”,可見人們利用棕製品的歷史久已。
棕編選材
較精,生產季節性強,以棕絲白嫩柔軟,精美適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潮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產提包等,夏季生產鞋、帽等。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4月初,藝人們開始採集嫩棕葉,用排針將葉劃割成細棕絲,搓成棕繩、級,經硫磺燻蒸、晾曬、浸泡等工序,製成潔白、柔軟的材料備用,或將部分棕絲染色備用。
棕編的裝飾方法因物而異。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將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交叉成為菱形,再用2根緯線穿於菱形四角。鞋、扇類產品採用密編法。帽、席等多用人字紋。用木、紙、泥模型編制的包等產品,其上織飾花鳥獸等圖案。用白淨的素色棕絲編制的器物像綢絹般華美。的用彩色棕絲以挑花、提花、織花等技法織成彩色裝飾圖案。
湖南棕編
採用老棕葉和棕葉芯為原料,經過加工後製成兒童玩具。其方法為先將採來的棕葉按紋路摺疊,紮緊後放入開水鍋裡煮,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後日曬夜露,完全乾透、變白,這樣,製作後不變形,可存放十餘年。
這種棕編往往採用結體穿插扎系的方法來構成形象,主要題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蝦、蜈蚣、龜、蛇、金魚、雞、鶴、孔雀、鳳等。有“單肚皮”和“雙肚皮”等編法。編好後用附加物作些小點綴,如用鴛鴦豆(紅豆)做眼睛,稱為“點睛”。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殼,蝦則用整個豆粒,小動物的身子和腳爪用細鐵絲作骨架。
據長沙已故著名棕編藝人易正文說,早在抗戰時期,長沙地區就有人用棕葉編制蜻蜓、蚱蜢等各類昆蟲,在街頭叫賣。此種情形,重慶、漢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頭至今仍可遇見。那些用棕絲串起的鳥、蟲,黃中帶青、清新樸實,在藝人手中微微顫動,彷彿活的一般,引來孩童和路人駐足遠觀。
棕編工藝上升為一種民間藝術,歷史並不久遠。上世紀30年代,湖南民間藝人易正文精研棕編技藝,才開始出現商品生產,棕編的品種、技藝得以發展。易正文對棕編興趣濃厚,相傳除認真學習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叢樹下,觀察昆蟲、動物的生活習性及覓食、爭鬥等各種活動姿態,刻苦鑽研,所編蝗蟲、螳螂等品種售諸市上,頗受歡迎,被譽為“湖南綜編易”。這可能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棕編“鼻祖”了。
即便是現在,搞棕編的人也寥寥無幾。湖南歷屆中國工美藝術大師18個,12個是湘繡大師,搞綜編的只有王文定一人。王文定,籍貫湖南,1952年生,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94年作品《綜編》入選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猜你可能喜歡:
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語文化
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沙彈詞
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多少?
南京藝術“奇葩”——高淳陽腔目連戲
寧波傳統手工工藝:竹編
現代流水線生產的工藝品越來越多,這樣更加凸顯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可貴。竹編是一種傳統的工藝,歷史悠久。寧波地區盛產毛竹,所以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利用這豐富的資源編織成一個個竹製品。寧波竹編富含了人民辛苦勞作的結晶,凝聚了豐富的寧波文化。
蘇東坡的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迥 ...
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
在古代女紅是每個女子都要學的一門技術活。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出了,各種不同的繡法。今天介紹的是漢繡。漢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文化了解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吧。
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楚國的刺繡品已遠銷到西伯利亞地區 ...
手工拉麵顯技藝:正宗蘭州拉麵的做法
在中國南方地區最常見的就是水稻,而餐桌上的主食也大多都是白米。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則是最常見到面食,許多的地方都吃麵,可是蘭州拉麵卻很不一般。
那麼,本期教你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正宗蘭州拉麵的做法。
材料:麵粉300克、牛肉250克、白蘿蔔半根、香菜50克、小蔥兩根、大蔥兩根、幹辣椒10根、八角兩個、茴香 ...
民間手工技藝有哪些
民間手工技藝有糖塑,儺面具雕刻,麵塑,瑤繡等。
傳統手工技藝,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藝是指以手工勞動進行製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有別於以大工業機械化方式批次生產規格化日用工藝品的工藝美術。手工藝品指的是純手工或藉助工具製作的產品。可以使用機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藝師直接的手 ...
手工製作:可愛的小狗
第一、 準備一張正方形紙張,不用太大,如下圖所示。
第二、 將紙沿著水平線對半折一次,然後展開,如下圖所示。
第三、 把紙的上邊一角向下折出大三角,壓平整,如下圖所示。
第四、 將摺紙左右兩邊的角向下折一下,壓平整,做成小狗的耳朵,如下圖所示。
第五、 接著把摺紙底邊的三角向上折一下,如下 ...
手工製作:怎麼製作可愛小魚
第一、 首先將正方形摺紙對摺,如下圖所示。
第二、 然後在正方形摺紙上畫出小魚的外部輪廓,如下圖所示。
第三、 接著畫出小魚的內部需要剪空的部分,如下圖所示。
第四、 然後用剪刀剪出小魚的外部輪廓,如下圖所示。
第五、 接著用剪刀剪出小魚的內部輪廓,如下圖所示。
第六、 最後把剪好的小 ...
手工製作:迷宮小遊戲
第一、 準備一個四周凸起的紙盒蓋子和若干較長的吸管。
第二、 紙盒蓋的選擇和吸管的多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進行選擇。
如果孩子的年齡在5歲以下,建議選用蚊香盒蓋大小的紙盒蓋。如果孩子的年齡在5歲以上則建議使用鞋盒蓋大小的紙盒蓋。吸管的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加。
第三、 在製作迷宮前,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