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朗族的由來+布朗族的民族歷史

布朗族的由來 布朗族的民族歷史

  56個民族56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種各樣的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如果說那個省的民族資源最豐富的,當屬雲南省了。本期的布朗族文化,帶你看看雲南少數民族布朗族的由來。

  布朗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西側的山嶽地帶,主要聚居地是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打洛等山區,雲縣、鎮康、德、雙江、耿馬、瀾滄、墨江、景東等縣亦有部分散居或雜。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氣候暖和,降水較多,土地肥沃,產豐富。根據1998年人品統計,布朗族有8.77萬人,佔有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0.661%,根據2000年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布朗族有9.388萬人。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語族布朗語支,分為布、阿爾低兩種方言。布朗與俄語、克木語、德昂語及高棉語有親屬關係。由布朗族與傣族、伍族、漢長期雜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漢語。布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漢文。

  布朗族古稱“徽‘、”蒲人“、”朴子“,自稱”烏“、”翁拱“、”阿娃“,他稱”濮曼“、”濮滿“。其先民在先秦時為百濮的一支,漢晉時稱”濮“,唐時稱”撲子蠻“,先後受南詔、大理國統治。

  元明清時期稱”浦人“、”蒲滿“、”包滿“、”濮曼“。新國成立前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聚居在西雙版納布朗山、西定、八達一帶的布朗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餘,普遍採用刀耕火種勞動方式,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居住在瀾滄、雙江、鎮康等地的布朗族已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布朗族有著較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詩、抒情詩、敘事詩,題材廣泛,優美動人。由於長期與傣族雜居,深受傣族文化影響,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贊哈“,歌舞時多以象腳鼓、錢、小三絃等樂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動作舒展大方,剛柔相濟,舞姿矯健。

  為青年男女所喜愛的”圈圈舞“,熱烈歡快,是情感交流,傳播愛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節盛行”跳歌“,往往通宵達旦。布朗族民間曲調分為四種:索調,一人自彈自唱的曲調,多用來歌唱愛情、新人新事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廣泛的內容;宰調,在勞動中獨唱或合唱的曲調;甩調,喜慶節日用的曲調;甚調,跳舞時伴唱的曲調。

  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永昌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部族眾多,分佈很廣,很早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現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漢王朝在雲南設定益州郡,下轄惜唐(保山)、不韋(保山以南)等縣,濮人活動的地區就納入了西漢王朝的郡縣範圍。在西晉時,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遷移到鎮康、鳳慶、臨倉一帶。

  唐朝時稱為”朴子蠻“,元、明、清時稱為”蒲蠻“。隋唐以後,文獻記載有所謂”濮人“、”撲子“、”朴子“、”撲“、”蒲滿“、”蒲人“等名稱,其分佈更為廣闊,唐宋時期,”撲人“受南詔、大理政權統治;明朝設順寧府,以蒲人頭人充任土知府。後來原居於雲南南部的部分蒲人發展為現在的布朗族。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餘;在平壩地區生活的布朗族人,由於受經濟文化發展比較快的漢族、傣族人的影響,己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植茶樹,是著名的普洱茶的產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實行母子連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線命名,將母親的名字連在孩子的名字之後。

簡述“獨龍族”的民族歷史和發展

  獨龍族是我國尚儲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儘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作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佔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製工具未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寒食節的由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寒食節的由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寒食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寒食節由來的傳說:紀念介子推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並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的習俗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

  2、拜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3、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

  4、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

  6、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專案,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文彥博《寒食日過龍門》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7、蹴球: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8、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南京玄武門的由來有何歷史典故

  南京玄武門的由來的歷史典故: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也就是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 ...

日本的由來 來看看歷史

  1、在日本的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這個時候大約是中國的戰國時期,但是,神話故事不可信,日本也拿不出確切的證明。   2、真正有歷史依據的是日本彌生時代,這個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 ...

芭蕾舞的由來和發展歷史

  由來: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裡。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 ...

中國哪個民族歷史最悠久

  赫哲族,大約6000年。 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靺鞨,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 ...

白露節氣名字的由來 白露節氣歷史故事

  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總是做著重複的事情。雖然繁瑣的事情按部就班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總有新奇感在裡面。我們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比如在節氣白露這一天,可以去了解一些關於這個節氣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平淡的生活激起一絲漣漪。   有關節氣白露名字的由來   白露,是秋天的一個節氣。 ...

民族傳統節日——布朗族節慶

  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155815.com   1、年節   在農曆清明後十日左右,家家都要殺年豬,全寨要宰牛,婦女們做糯米粑粑;年節的當天,晚輩都必須向家族長拜年,並準備兩份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好,每份上面放一對蠟燭、兩朵鮮花,其中一份糯米粑粑 ...

布朗族:西雙版納密林中的民族

  布朗族概述   布朗族共有8.2萬多人。主要居住在聞名中外的西雙版納密林中的勐海縣的布朗山、巴達、西定和打洛等地,其餘的分佈在臨滄地區的雲縣、鎮康、永德、雙江、耿馬和思茅地區的瀾滄、墨江、景東等縣。   布朗族以農耕為主,並以種茶聞名於世。由於布朗族多居住在深山老林,在山上開墾的梯田成為當地一道最為奇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