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回族糧食節

布林津回族糧食節

  回族人民過完開齋節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術拉飯。

  阿術拉飯是用黃米、小米、大米、小麥、大麥,以及扁豆、豌豆、黃豆、綠豆等幾十樣豆類加紅棗、核桃熬成稀飯。

  回族為什麼要吃阿術拉飯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聖人阿里帶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後,人無糧,馬無草。士兵們回來,黑壓壓的站了一大片沒有飯吃。阿里的妻子法圖買了一隻鍋子,就是沒有米麵可以下鍋。阿里心裡很不安:這麼多人吃不上飯,怎麼打仗呢?他把兒子哈賽和哈桑叫來吩咐道:“城裡有個‘多斯提’,是個木匠,你們兄弟倆去向他借些米來。”阿里把人名和地名講得清清楚楚,弟兄倆就出發了。這時,士兵們餓得心裡發慌,有計程車兵探進頭來問:“飯熟了沒有,我們都快餓死了。”

  法圖為了安撫人心,只好連聲說:“快了,快了,再等一會兒。”可是等來等去不見倆兄弟回來,法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到路口把各式各樣的小石頭撿回來,淘洗了兩遍就下到鍋裡。

  過了一會兒,哈賽和哈桑每人提了一個布袋回來了。法圖很高興地迎上去問:“借到吃的沒有?”哈賽怕士兵聽見,悄悄說:“借到了,媽媽你看。”法圖一看是一袋木屑,頓時失望了。這時外面的人喊叫的聲音越來越大了。法圖沒有辦法,只好把木屑倒進鍋裡。

  阿里和士兵們正在閒聊,一看哈賽和哈桑回來了,急忙進屋檢視。哈桑嘆了口氣說:“你的多斯提"不搭理我們。”阿里把鍋蓋開啟,看見盡是木屑和石頭。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不出辦法來。法圖只顧往灶膛裡添柴禾。

  過了一會兒,鍋裡忽然飄出一股米味和豆味。阿里感到很好奇。法圖急忙把鍋蓋開啟。哈哈,一大鍋稀飯。她舀了一勺仔細一瞧,木屑和石頭都成了黃米、小米、白米。各式各樣的石頭都變成了各種豆子,滿屋子都香噴噴的。她嚐了一口,十分可口。

  阿里高興地跑去通知士兵們:“穆民們,今天的飯特別香,你們放開肚子吃罷。”

  人們像潮水一樣湧到屋子裡,法圖、哈賽和哈桑舀都來不及。說也奇怪,鍋子看看不大,可是總也舀不完。穆民們有的吃了三碗,有的吃了五碗,都吃飽了。阿里對眾人說:“今天為吃飯無常了的,真主不降罪。”

  至今,回族在吃阿術拉飯時,還是盡情地吃,請人,送吃,湊錢湊糧一起做著吃,直到把肚皮撐圓。回族們把這天叫糧食節,也叫媽媽會。

布林津回族人的生活起居習俗

  回族使用漢語漢文,其語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於地緣與宗教關係,還夾雜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語,以及維吾爾、哈薩克詞語及宗教詞彙。有些回族人兼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民族的語言、文字。

  服飾:回族人傳統的衣飾,年長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襯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圓帽。老年婦女多著青色服裝,布料多為平絨和條絨,白襪子,平絨或條絨布鞋,扎腿,蒙白色蓋頭。青年婦女喜穿大襟繡花外衣、繡花胸兜、扎繡花圍裙。喜戴首飾,多戴耳環、髮卡。已婚婦女要盤發(或梳兩條辮子),蒙黑色蓋頭或戴白布深簷圓帽。新中國成立後,回族人的服飾有很大改變,中青年人的服飾同漢族人相似,唯老年人和一些農村婦女,仍然保持著回族服飾的某些傳統特點。

布林津回族—“花兒”

  “花兒”又稱“少年”,是回族地區的一種民歌,實際上是一種高腔山歌 。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暱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  

  “花兒”約產生於明代,有關它的起源眾說紛紜。 有人說它是在蒙藏民歌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民歌; 有人認為它是從外地遷來的回族人民的思鄉曲演化而成 ;也有人認為是明初從南京遷往洮州地區的移民常以花 卉為比興的一種民歌。總之,“花兒”自近代以來成為 回族人民傳唱的一種主要藝術形式。

  “花兒”按傳唱地 區劃分,又分為“青海花兒”、“河州花兒”和“寧夏 花兒”,其源泉則源於河州(今甘肅臨夏)。

  “花兒”內容豐富,多為情歌,也有表現回族人民 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詞多即興創作,十分口語化,且不避俚語俗詞。

  “花兒”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文字優美,格律謹嚴。它的音 樂主調令達1 0 0 多種,旋律、節奏、唱腔都有著獨特 的風格。由於“花兒”最早產生於山間田野,歌手們在 空曠幽美的環境中無拘無束,放聲高歌,所以它的曲調多高昂、奔放、粗獷、悠揚,表現了回族人民對幸福生 活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臨夏地區,幾百年以來,每年在固定 的時間,人們都要聚集於山青水秀、風景秀麗的山間舉 行傳統的“花兒”會。每年農曆6 月初1 至初6 的蓮花 山“花兒”會和農曆4 月2 8 日的松鳴巖“花兒”會久負盛名。春夏之交,樹木蔥綠,山花爛漫。屆時,歌手 雲集,對歌聯歡,盛況空前。


布林回族人婚禮節日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斯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兩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 ...

布林錫伯族—西遷和抹黑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 在1 6 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 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 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瀋陽)等地徵調 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 人 ,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 。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 ...

布林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 ...

布林烏孜別克—“討休錢”與“搬新娘”

  烏孜別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按傳統習慣,男女青年結婚必須遵循先長後幼的原則,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完婚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與其他民族比較,並無特別之處。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習俗則體現在完婚 ...

布林烏孜別克—生育奇俗

  烏孜別克婦女生育習俗頗為講究。在生孩子時,丈夫是絕對不準進屋的。而產婦在7 天之內必須足不出戶,飲食起居,則由婆母、嫂子、弟妹等人悉心護理。孩子一出生,丈夫要向親友們報喜,而諸親友要備禮賀喜,嬰兒出生的第3 天,要舉行命名禮。嬰兒的名字一般 都要請阿訇或知識淵博、有名望的長者命名。名字往往是伊斯蘭教的經名 ...

布林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 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 般在伊斯蘭曆每年8 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 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 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 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 成火把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