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塔塔爾族民俗

布林津塔塔爾族民俗

  塔塔爾族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塔塔爾語屬阿勒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進餐時,每個人面前都放一塊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並防止食物濺在衣服上。全家人圍坐一圈,中間餐桌上放一塊餐布,吃飯時習慣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飯,要先送給長者,然後再按年齡大小先後遞送。飯畢要做“巴塔”(祈禱)才算就餐結束。

  塔塔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中午為正餐,早晚為茶點,日常飲食離不開面、肉和奶,間或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製做成特殊食品。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於製作各種糕點,如用麵粉、大米加乳酪、雞蛋、奶油、葡萄乾、杏幹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鬆軟,風味馳名新疆;也有將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為“伊特白西”的點心,還擅長用雞蛋、奶油、砂糖、鮮奶、可可粉、蘇打和麵粉製成精美可口的饢。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雞蛋、鹽、胡椒粉作原料製成,類似於抓飯)、饢和拌麵之外,還有帕拉馬西(餡餅)、餃子、油煎餅(帶土豆)等。

  塔塔爾族喜歡的風味飲料有:類似於啤酒的“克兒西麻”,是用蜂蜜發酵製成的,還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澱粉製成的“克賽勒”等。 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薩邦節是塔塔爾族獨有的節日,也稱犁頭節,一般定在每年的六月份舉行。

布林津錫伯族民俗

  錫伯族錫伯族大部分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察查爾錫伯自治縣及附近的霍城、鞏留等縣。他們是1734年(清乾降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調原居中國東北的錫伯族兵丁4000人,到伊犁駐防後而發展起來的。伊犁州現有33435人。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早期的錫伯族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察爾查爾以種水稻為主經營農業,牧業也比較發達。錫伯族過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視祭祖掃墓。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  

   

  錫伯族錫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記帳,也不收錢。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麵食以發麵餅為主,也吃饃饃麵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饢,喝麵茶、牛奶和奶茶。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冬閒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習慣製作各種醃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蔔等切成細絲醃製鹹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製作麵醬以調味。 典型食品:錫伯族愛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還有:發麵餅,錫伯族常吃的主食;燉魚等。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曆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麵。做長壽麵時先做好肉湯,然後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徵著送舊迎新。 新疆的錫伯族把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錫伯語稱“杜因拜專扎坤”。過西遷節時,家家吃魚,戶戶蒸肉,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過去各家各戶都要製作麵醬(米順),盛入瓦缸中,作菜餚的調味品同。

布林津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新疆,不管哪一個兄弟民族,只要舉行慶典和婚禮,都少不了演奏塔塔爾族樂 曲,唱塔塔爾族民歌,跳塔塔爾族舞蹈。

  塔塔爾族民歌種類繁多,大多是抒發內心豐富感情的,不少是表達男女青年愛情的。其特點是抒情細膩形 象,善於比喻,使人聽後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一種 強烈的優美感。有些塔塔爾族民歌早已成了新疆地區的 流行歌曲。  

  塔塔爾族的音樂節奏鮮明,活潑動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亦頗有中亞細亞音樂的特點。他們的民族樂 器比較多,象古老的二孔“庫涅”(直吹的木簫),銅 片制的“科比斯”(放在嘴唇之間吹的口琴),現在普 遍使用的樂器有手風琴、曼陀林、七絃琴、小提琴等。

  塔塔爾族的舞蹈按照傳統習慣,舞蹈中的男主角都由女子扮演。其舞蹈特點是:動作靈活,活潑多變。男子多腿部動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動作。舞曲一般都節奏鮮明,輕鬆愉快。音樂旋律和舞蹈形象都十分優美感 人。

  塔塔爾族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節日喜慶時人們還舉行舞蹈比賽,特別是每年春天舉行的盛會——“撒班節”,即犁頭節,他們總要選擇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盡情的歡歌起舞,如痴如醉。


布林俄羅斯族民俗

  伊犁州的俄羅斯以塔城地區最多。俄羅斯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聚居的村落稱為“歸化村”。解放後,改稱為“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   俄羅斯人最初是18世紀從沙俄遷來的,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遷來的更多。據 ...

布林塔塔爾族—先“嫁”後“娶”的婚俗

  塔塔爾族的婚俗別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        婚姻過程是:經媒人三番五次登門求親,女方家長若允諾,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禮,稱為“庫拉克綏雲切”,即給新娘從頭到腳的整套服裝。下過聘禮,即算訂婚。   按塔塔爾人的傳統習慣,婚禮在新娘家舉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結婚前幾天,男方 ...

布林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柯爾克孜族民俗

  “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伊犁州現有17047人。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 ...

布林達瓦孜民俗

  達瓦孜(走高繩)是維吾爾族民間的一種雜技、體育形式,源於古西域“雜戲”,東漢張衡《西京賦》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記。   “達瓦孜”是維吾爾族民間的古典技藝,這高難的絕技可不是輕易能看到的,所以每當有這種表演,觀眾一定是人山人海。只見在寬大場地上高高豎起幾根木杆,最高的有30多米,從地面到每根木杆的頂端, ...

布林回族糧食節

  回族人民過完開齋節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術拉飯。   阿術拉飯是用黃米、小米、大米、小麥、大麥,以及扁豆、豌豆、黃豆、綠豆等幾十樣豆類加紅棗、核桃熬成稀飯。   回族為什麼要吃阿術拉飯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聖人阿里帶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後,人無糧,馬無草。士兵們回來,黑壓壓的站了一大片沒有飯吃。阿里 ...

布林哈回族人婚禮節日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斯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兩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