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地點是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主要人物有林彪和聶榮臻。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平型關大捷地點是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主要人物有林彪和聶榮臻。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1、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粉碎了國內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國論”,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增強了全國人民和各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為八路軍在華北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在開闢敵後根據地時,走到哪裡都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大批青年積極報名參加八路軍。防守平型關的國民黨愛國官兵在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鼓舞下,增強了鬥志。在國際上,平型關大捷鼓舞了東南亞各國的愛國華僑,紛紛捐錢捐物支援祖國抗戰。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成立援華組織,集合遊行,抵制日貨、拒絕出口鋼鐵給日本用來製造武器,聲援中國抗戰。驕橫狂妄的日軍不得不調整部署,採取迂迴進攻的策略,從而延緩了軍事進攻的速度。上述種種,無不緣於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影響。
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並佔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並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鬥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並乘敵陷於混亂之際,適時發起衝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後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衝過公路迅速搶佔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佔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鬥,全殲被圍日軍,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