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平頂山舞鋼民間花社節

平頂山舞鋼民間花社節

  元宵節又叫燈節。燈節時間為3天,從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主要活動是花社表演和燈展。花社在街上和各戶、各單位演出。到各戶表演最多的程式為“獅子盤門”。民間有俗語:獅子進了院,一年保平安 ;獅子盤了門,院裡生金銀。1981年以來,舉辦花社大賽23 屆,有云彩燈、魚燈、蝴蝶燈、龍燈、獅子舞、旱船、 高蹺、壓老杆等20 多種表演專案。觀眾達20多萬人次。舉辦秧歌大賽8 屆,鑼鼓大賽8屆,觀眾達5萬多人次。燈展連續3個晚上,十六日晚達到高潮。在城鄉14 處舉辦燈展10 屆。展出“科技興市燈”、“火箭燈”、“宇宙飛船燈”、“保護環境燈”、“舞鋼風光燈”等6000多盞,吸引觀眾達20 多萬人次。同時舉辦各種遊藝活動18屆,有猜謎語、釣魚、射擊等30 多個專案,觀眾 2.5 萬人次。

  元宵節還不定期舉辦煙火晚會。這裡的煙火早在漢代就形成規模。發展到今天,更是別具一格。先在選好的場地上豎起一根長20多米的長杆,再搭成架子,然後將設計好的煙花固定上去。放煙火前先燃放一掛很長的大鞭,鞭盡處即引燃煙花。在兩個多鐘頭的燃放過程中,可以神奇般地出現許多花樣,如九蓮燈、一對大花瓶、一副鮮紅的對聯、飛轉的蜂巢、炮打月亮、七仙女、宇宙飛船、大地開花、五光十色的火傘,還出現一童子手持《天宮賜福》的大條幅,將煙火推向高潮,最後是一群鴿子騰空而飛,場面極其壯觀。節日期間觀燈看煙火的人如潮湧,非常熱鬧。

花朝節歷史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我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曆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而在成書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的《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這樣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則天在自己執政期間(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節這一天,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花糕賞賜給群臣。在那時,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日。

  “花朝節”的節期因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錄》一書說:“唐以二月十五為花朝。”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而清人汪灝在《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中引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誠齋詩話》雲:“東京(今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花朝,為撲蝶會。”至於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的記載亦見於《廣群芳譜》一書,該書《天時譜二》篇引《翰墨記》雲:“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此外,舊時浙江紹興、河南光山還有以二月二為小花朝節、二月十五為大花朝節的民間習俗,如清光緒《光山縣誌》雲:“二月二日,俗雲‘小花朝’,十五日雲‘大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雲的這首《詠花朝》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而吳自枚在《夢梁錄·二月望》中對當時杭州一帶的花朝節盛況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此處不再詳引。在花朝節這天,人們除了要遊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舊時一些地方在花朝節這天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到了清代,花朝節又有“賞紅”之俗,清顧祿《清嘉錄·二月》“百花生日”條亦言:“(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清人張春華在其《滬城歲事衢歌》一詩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花朝節在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時期,花朝節仍為文人雅士們時常提及,如明末文學家袁宏道在其《滿井遊記》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這樣的文字,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風江口望採石太白樓,咫尺不得上》一詩中亦有“今朝花朝無一花,今夕月夕亦無月”這樣的詩句。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傳統節日後來卻日漸消亡了。目前,花朝節僅存在於我國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的花朝節雖盛行八百餘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舊時的詩意,而演變成一個商賈雲集,影響遠及鄂、豫、皖三省十幾個市縣的大型農貿交流會了。除此之外,花朝節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岳母節”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在我國民間,每到端午節女婿們都要給岳母送節禮,俗稱“送端陽”,端午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感謝岳母的節日,因此又稱為“岳母節”!

  俗話說“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不過,女婿們還是得小心翼翼。端午節這天女婿們都要孝敬岳母,要給岳母送鹹蛋、酒、魚肉等,以表達感激之意;席間女兒女婿說些感恩孝順的話,岳母則叮囑要和和氣氣地過日子,一家人溫馨和睦、其樂融融。“送端陽”對未婚準女婿而言尤為重要,假如女方答應男友這天到自家做客,那婚事便十有八九了。所以,也有不少男青年以此來試探女方的想法,送上一份圓圓的蛋品,是含蓄的表示“希望能夠成為大家庭的一員(圓)”。

  端午送蛋的習俗已歷經兩千多年曆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端午送蛋,寄託了人們許多美好的願望,因為蛋營養豐富,吃了可以強身健體;蛋圓潤可愛,寓意著吉祥圓滿;蛋能孕育生命,象徵生生不息,送蛋就是送福氣。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於青年男   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初七舉行。雲南永善縣的馬楠山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   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 ...

正月初三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初七舉行。雲南永善縣的馬楠山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 ...

少數民族服飾“鬥秀”雲南廣南壯族傳統(圖)

     花街節開幕式民族舞蹈 任東 攝      開幕式民族舞蹈 任東 攝   中新網文山4月22日電 第五屆雲南民族服裝服飾文化節暨壯族花街節22日晚在雲南廣南縣城開幕。壯族傳統的花街節系列活動也隨之展開。   據悉,此次活動時間從4月22日至5月1日,主會場設在廣南縣城,分會場設在享有“世外桃源”美譽的 ...

苗族

  節日時段   正月   節日來源   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幾個苗村寨之間 ...

歷代

  花朝節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而在成書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的《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這樣的文字 ...

習俗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於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 ...

和上巳-兩個被遺忘的重要傳統節日

  在我國曆史上,農曆二月和三月有兩個重要的節日,至今已經很少有人提起。這兩個節日,至今還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流行,並且十分有意義。被忘記的這兩個節日就是花朝節和上巳節。   歷史上,農曆二月十五日,是我國的花朝節。《朝熙樂事》記載:“二月十五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