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廿六洗福碌,年廿七洗疚疾,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洗籮柚。
2、在春節民俗裡,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都是洗浴的日子。
3、傳統民俗中在二十七、二十八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碌”。
1、年廿六洗福碌,年廿七洗疚疾,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洗籮柚。
2、在春節民俗裡,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都是洗浴的日子。
3、傳統民俗中在二十七、二十八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碌”。
1、習俗來源: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據說它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朔到商周時期的“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古籍《呂覽法》中記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秘奧造宅經》也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清代的《清嘉錄》更提示“臘將殘,擇憲書(指曆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
2、“年二十八,洗邋遢”,是廣東人的傳統習俗。粵語此句中還有另外的含義,意即洗邋遢還要將一切厄運、黴氣統統隨汙糟垃圾掃出門。把這年不好的東西全部掃除後,過新年時人們就可以享受簇新的環境,沐浴在吉祥的氛圍中,節慶天就無需再洗掃,不然會將好運也掃地出門。
1、二十八洗邋遢意為:要集中地沐浴、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2、古代記載:從沐浴先談起,早3000年前,在商時期的甲骨文裡,已經有了“浴”、“沐”、“洗”這些字了。當然,這些字有著不同的含義。“浴”是洗澡;“沐”是洗臉,“澡”是洗手洗腳。
3、古代,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也是作為一種禮儀,一種社會公德,而共同遵守著。譬如上朝謁見、會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誠和尊敬。《論語憲問》說:“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禮治的,所以他嚴格遵守,洗好澡再去見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靈。
4、老子也很講究衛生,《莊子·田子方》記載:有一次,孔子去見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著長頭髮,簡直不像個人,把孔子嚇了一大跳。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衛生傳統和風俗習慣。古代早有規定,上下身浴巾應該分開的。《禮記#內側》說:“外內不共井,不共浴。”在這裡倫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潔衛生的含義。
5、在甲骨文當中有許多單體象形字。它是描繪實物形狀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談到的浴、沐、洗這些有關個人衛生的字,便屬於這一類象形字。就拿“浴”字來說吧,它像一個人,立在盤子裡,身和頭上有水滴落下,這說明了一個人正站在“盤子裡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