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器早、中、晚三個時期底足特點大不同。
1、早期的康熙青花瓷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3、康熙晚期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康熙青花瓷器早、中、晚三個時期底足特點大不同。
1、早期的康熙青花瓷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3、康熙晚期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
1、早期瓷器底足處理不太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有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3、晚期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定窯瓷器分為大圈足和小圈足兩種。
定窯瓷器的簡介
定窯在宋代以白瓷為主,也燒製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紫釉、綠釉、紅釉等,這些彩釉品種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
定窯瓷器的底足特點
定窯圈足底有大小兩種型別,較大的圈足上會有竹絲刷痕,這是一種獨特的紋路,屬於設計層面的一種型別,這種刷痕呈同心圓狀;與大圈足相反的是,小圈足就沒有這樣的痕跡,很多人偏向於大圈足的定窯,認為這種竹絲刷痕更能體現定窯的特點,但不論大小圈足,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同時足底也較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