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器早、中、晚三個時期底足特點大不同。
1、早期的康熙青花瓷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3、康熙晚期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康熙青花瓷器早、中、晚三個時期底足特點大不同。
1、早期的康熙青花瓷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3、康熙晚期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偶見以宮廷或御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等。
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型清晰,瘦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徵鮮明。
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複雜,區別很多,多數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定有關係。往往寫堂名款,雙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讚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數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沒有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
1、早期瓷器底足處理不太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有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3、晚期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