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廣東大戲文化的“活化石”-粵劇

廣東大戲文化的“活化石”-粵劇

  粵劇是漢族戲曲之一,也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以及對於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粵劇也被組織肯定,並且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麼,大家對於粵劇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廣東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粵劇溯源

  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粵劇的幾大表演方式

  自報家門: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打引: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構的詞句,這叫打引。它簡單地自敘心情、處境、身份、經歷、性格,抒發志趣、抱負、情緒。

  定場詩:當角色唸完“打引”以後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內容大半是介紹劇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場白:主要角色唸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內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跑龍套”就是扮演這些角色的意思。

  說白:說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意思是演員把臺詞念出來,當中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裡白。引子白,又稱打引,是演員出場時候所說的話,說完便拉腔演唱。譬如《三孃教子》中,三娘出場念打引:“秀水不留空賺地,浮雲無雨枉遮天”。

  武打:粵劇中的武打場面被稱呼為武場。由於武術家雲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著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器械對打、高臺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

  粵劇代表人物——紅線女

  談粵劇必談紅線女。海內外的廣府人都知道,哪裡有粵語,哪裡就有紅線女的“紅派”曲腔。紅線女從藝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紅線女獨有的以聲帶情、爐火純青的唱腔藝術塑造了一個個光彩奪目的舞臺形象——王昭君、李香君、劉胡蘭、焦桂英、崔鶯娘……在粵劇史上留下了絢麗篇章。

  由於粵劇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崑劇等著名劇目,加上近年來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同時,由於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近年來,粵劇已成為粵族同人鄉音互通、情性互達的一條紐帶,在異國他鄉,喜歡粵劇的人們也習慣用這種吹拉彈唱的藝術方式來宣洩自己的鄉音鄉情,寄寓自己對廣東文化的依戀。同時,在提倡弘揚民族文化的年代,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粵劇的市場價值勢必將越來越大,甚至可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文化商業路線。

蒙古音樂文化的“活化石”-蒙古四胡

  在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郭爾羅斯,四胡就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我們經常聽到二胡,可是我們很多人都比較少見到四胡。在舊社會,四胡其實就是民間藝人用來傾訴牧民苦難生活的手段。那麼,大家對於四胡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蒙古四胡的起源

  在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中除了馬頭琴,流傳最廣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隨著烏力格爾(蒙四胡古族說書)等民族藝術的傳承出現問題,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發出了“顫音”。據有人考證,四胡從蒙古汗國建立起就廣泛演奏於宮廷、祭祀和軍樂中,從元代開始流行於民間。四胡的琴筒木製,蒙以蟒皮,琴桿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張四條弦,竹弓,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一二絃和三四弦間。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為蒙古族說唱藝術伴奏時,就有很大不同:有時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從弦下以指甲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從弦下彈弦,並用弓杆敲擊琴筒,增強節奏,渲染氣氛,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點。

  新中國建立以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日益繁榮,四胡藝術得到了較快發展和提高。

  蒙古四胡的樂器演奏

  蒙古族四胡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獨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絃樂器那樣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關節奏出滑音、打音、彈撥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為優美、醇厚、悠揚,更具有草原風格。它最適合為蒙古族民間藝人說唱“好來寶”和蒙古琴書(烏力格爾)伴奏。牧人們勞動之餘,聚集在蒙古包裡,藝人拉起四胡,以說唱的形式娓娓講述起歷史上英雄史詩和一些動人的故事,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伴以弓杆擊打琴筒的節拍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著迷。

  由於低音四胡音調低沉、舒緩,演奏起來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適合合奏及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響它的表現力。解放後,蒙古族專業人員和民間藝人根據時代的要求,在弘揚四胡這一古老民族器樂藝術的同時也致力於四胡的改革,將琴筒縮小,琴桿縮短,琴弓加長,創制出高音四胡。改良後的高音四胡,音色高亢、激越、乾脆、亮麗,使四胡的表現力和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和豐富。它既可以獨奏,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於樂隊合奏,還可以和三絃等樂器重奏。古老的四胡煥發了青春,趕上了時代的節奏和旋律,成為祖國民族器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胡文化積澱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一體,旋律悠揚、古樸,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傑出的音樂創造,在蒙古族歷史學、民族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四胡音樂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重慶的民間音樂文化是伴隨著重慶文化的發展而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重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漢族音樂文化的精華。接下來就由小編我向大家講解一下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八版鑼鼓是一種民樂演奏形式,流傳於重慶涪陵市龍潭地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其技藝世代相傳,其中以舒家班和劉家班等演奏最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樂學院為舒家班演奏的八片鑼鼓錄音,並請鼓師舒培成去學院傳藝。八版鑼鼓的樂器古樸、小巧,一般有5種:鼓(俗名腳盆鼓,上大下小,只一面蒙牛皮)、馬鑼(又叫馬當子)、大鑼(相當於戲曲用中音鑼)、金鼓(實為銅質)。

  一般為5人演奏:鼓居中,右邊馬鑼、包包鑼,左邊鈸、碗鑼。少數曲牌由馬鑼發點,其餘由鼓點指揮。演奏的曲牌相傳有400多支,但大多失傳,60年代的舒家班能打140多支。常用曲牌有一龍擺尾,二鳳點頭,三獅搖鈴,四象翻身,五虎擒羊,六豹金錢,七牛擦癢,八馬過河,九猴獅洞,十豬八戒;多雞放草,雙燕含泥,丹鳳朝陽,四馬投唐,五郎收兵,六位高升,七賢過關,八仙過海,九龍翻身,十龍過江等。八牌鑼鼓的主要特色是曲牌多,表現力豐富,能在香會、廟會和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使用。其點子密集,旋律緊湊、明朗,聲情並茂,引人入勝。

  你可能也會喜歡:

  淺談上海名稱的由來

  上海民間的傳奇藝術:松江畫派

  上海曲藝的“後起之秀”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上海曲藝文化的代表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

關於廣東飲食文化的特點

  1、其一:選料雜博、無所不食;2、其二:博採眾長、講究實際;3、其三:製作精細、追求享受。   首先,從主食上講,廣東地處亞熱帶,糧食盛產水稻,因此廣東人主要以米飯作為主食,或以米制成各式點心、小吃,頗具嶺南特色,與北方的麵食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南方各地都較為普遍的主食,而廣東飲食文化主要與其他地區的不 ...

廣東飲食文化習俗

  廣東飲食文化習俗如下:   1、廣東飲食文化主要以我國著名四大菜系之一的粵菜為代表,講究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完美;   2、粵菜烹飪技術精妙,菜式美點紛繁多樣,味道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完美,飲食環境氣氛優雅,服務細緻;   3、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 ...

廣東嶺南文化有哪些載體

  1、嶺南古村落,它們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豐富深邃,表現形態多姿多彩,是嶺南鄉土文化的“活化石”。“青磚祠堂石板路,水田魚塘綠蔗林,古樹榕蔭臥水牛,喧鬧嬉戲雞鴨群”。這些詩句是嶺南千萬村落的剪影,更是嶺南文化繁衍的積澱。嶺南古村落既有中國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質。在嶺南學者 ...

廣東嶺南文化有哪些載體

  1、嶺南古村落,它們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豐富深邃,表現形態多姿多彩,是嶺南鄉土文化的“活化石”。“青磚祠堂石板路,水田魚塘綠蔗林,古樹榕蔭臥水牛,喧鬧嬉戲雞鴨群”。這些詩句是嶺南千萬村落的剪影,更是嶺南文化繁衍的積澱。嶺南古村落既有中國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質。在嶺南學者 ...

被譽為藏文化活化石的是什麼

  被譽為藏文化活化石的是藏戲。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等藏族地區的人民都普遍愛看藏戲。 ...

廣東本土文化有哪些

  1、飲食文化。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又稱廣東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粵菜特點是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   2、傳統戲劇。粵劇、潮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   3、民俗。廣東部分民俗慶典活動: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