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下轄2個區、2個縣、1個縣級市。揭陽是粵東古邑,春秋戰國時期隸屬百越地。建國後,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撤銷揭陽縣,建立地級揭陽市,揭西縣劃屬揭陽市管轄。
揭陽市: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下轄2個區、2個縣、1個縣級市。揭陽是粵東古邑,春秋戰國時期隸屬百越地。建國後,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撤銷揭陽縣,建立地級揭陽市,揭西縣劃屬揭陽市管轄。
揭陽市漁湖鎮的歷史:
漁湖鎮。有“浮水葫蘆”、“葫蘆寶地”、“漁米之鄉”之美稱。
秦始皇三十三年,趙佗南平百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並派兵戌守五嶺,設揭陽戌區,按縣郡制,漁湖建置設亭。宋高宗紹興十年,卜吉地建城遷至玉窖村,故有“未有揭陽縣,先有漁湖都”之說。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揭邑轄二鄉九都,漁湖為九都之一。清代漁湖之建置,仍承明制,漁湖始設都司於打鐵鋪,為村六十有七,典吏分管。民國二十七年,官、漁、磐合為第一區,漁湖屬一區,分轄7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漁湖於12月5日成立漁湖區人民政府,列第17區,區址設於江夏村。1972年5月1日,社治遷至漁湖橋頭。1991年12月,揭陽撤縣設市,在漁湖設立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區管委會選址港口村。 漁湖自古人文蔚茂。宋代先後得薦闢或登進士者,有陳希伋、袁熙、孫大美等3人。隨著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漁湖更是人才輩出。
漁湖鎮屬揭陽市榕城區轄鎮,是廣東工業強鎮,文化名鎮。該鎮於1952年建漁湖區,1957年改漁湖公社,1961年漁湖公社析為梅聯、漁江兩公社,1963年又合併為漁湖公社,1984年復設漁湖區,1987年設漁湖鎮。2013年重新規劃後,漁湖鎮劃為空港經濟開發區轄區。
漁湖鎮位於揭陽市區東南部,地處榕江平原中心部分,為榕江水系中下游南、北兩河夾角處、三面環水。從東至北與炮臺、曲溪、東山相望,西接榕城,南與仙橋、潮陽灶浦對峙,是一個完整、獨立的自然區域。地形西部夾,中部縮,東部寬,呈葫蘆狀,古有“浮水葫蘆”、“葫蘆寶地”之美稱。總面積12、35平方公里,南北相距11、6公里,東西7公里。古時,榕城區進賢門以東,皆屬漁湖,號稱一百單八個自然村圍。境內河流交錯,一馬平川,土地平整,道路暢通,村落密佈,屋宇儼然,地肥水美,自古至今,皆稱“漁米之鄉”、“葫蘆寶地”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