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三月三是歌圩節。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
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三月三拜蚩尤。
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廣西欽州三月三是歌圩節。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
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三月三拜蚩尤。
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廣西三月三的風俗有哪些
1、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2、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3、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4、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5、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6、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不同風俗
1、壯族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彩糯米和彩蛋。
採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粉藤,浸泡在這些植物的汁液中,製成紅、黃、黑、紫、白糯米。傳說這種食物是仙女們稱讚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是送給歌唱家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食物,人就富足健康了。
2、侗族
據侗族傳說,在古代,侗族的原籍地總是以桐樹開花為移栽節。但是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所以他們錯過了農耕季節,所以他們不得不逃到保靖。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人們每到三月三就會唱蘆笙,走親訪友,互相提醒農忙。節日多,侗族群眾舉行焰火、鬥牛、鬥馬、決鬥歌、踩堂等活動,又稱“焰火節”。
3、瑤族
節日期間,人們殺豬祭祀公社和山神,吃黃糯米。每個村莊有三四天沒有聯絡。瑤族把三月三定為“乾巴節”,這是一個集體漁獵的節日。他們把野生動物和魚分給每家每戶,分享收穫的喜悅。然後他們聚集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慶祝節日。
4、布依族
三月三,俗稱“三月三”是布依族群眾共同的傳統節日。根據不同的居住區,節日的來源和活動是不同的。貴陽市武當區新堡鎮布依族將領的“三月三”又稱“祭地方蠶”俗稱“地方蠶會”。
5、畲族
三月三是穀米的生日。家家戶戶都吃黑米。據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起義軍抗擊政府軍的圍剿。他用吳仁國充飢,獲得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三月三,他成功突圍,連戰勝利。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哪些 三月三特色活動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搶花炮、包五色檽米板、繡球花寄情、打銅鼓、對歌談愛、打擔子等活動,三月三歌圩節是廣西最盛大的節日,節日期間全省放假2天,全民狂歡,人們盪鞦韆,演壯戲、以熱鬧的歌舞表演等慶祝活動來祈福風調雨順。
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及其豐收以後,廣西省一些少數名族地域民俗會自發性機構搶花炮健身運動。老老少少都是會穿上傳統節日盛放,天亮就蜂擁而至地衝向活動場地,搶得花炮的人被覺得明年醉命好,也醉受女孩親睞。
包五色檽米板
節日期間家家戶戶提前準備五色檽米板和小彩蛋。大家採來紅蘭草花、黃飯花、紅楓葉、紫蕃藤、用這種綠色植物的汁泡浸檽米,製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流傳,這類食品類是深得仙女的稱讚後廣為流傳出來的;也有些人說是祭拜歌仙劉三姐的。吃完這類飯,事業興旺,精力旺盛。小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孩和女孩青年人用於人際交往傳遞感情的物件。
繡球花寄情
歌圩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日期間趕做的藝術品,加工工藝都很精緻,各個全是絲織藝術品:十二花朵連結為一個球形,每一片花朵意味著著一年中的某一月,上邊繡有本月的盆栽花卉。一些繡球花製成正方形、多角形等。繡球花內窗豆粟或棉籽油。球上連到一條綢帶,往下墜絲穗和裝飾設計的珠串,代表著純真的感情。
打銅鼓
廣西省的一些少數名族向來有在傳統節日慶典活動或祭拜中敲擊銅鼓的習慣性,這一風俗習慣一直承襲迄今,如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人民群眾每一年過三月三和新春佳節,都安、廣西巴馬、醉大化等地瑤族人民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辦喪禮祭拜,南丹中堡廣大苗族地區過年或遇到喜氣時必須以擊銅鼓的方法表明祝賀或哀悼之情。
對歌談愛
三月三歌圩是男孩和女孩青年人開展人際交往的醉佳時機。每到歌圩,周圍數十里內的男孩和女孩青年人集聚在歌圩點。小夥兒在歌師的指導下與鐘意的女孩對歌。
一般是男士先積極唱“遊玩歌”,觀查找了敵人,碰到適合的目標,便唱出碰面歌、邀約歌。女性若有心就同意。男士再唱了解歌,相互擁有情義,唱摯愛歌、情分歌。歌曲歌詞皆即興發揮,隨口說出。若女孩感覺眼下的小夥兒優 秀人才、歌才都令人滿意,便趁別人不留意,悄悄的將懷裡的繡球花贈予心上人,“他”則報之以手帕、純棉毛巾這類的物件,隨後歌唱更為甜美,遂訂秦晉之好。
打擔子
打擔子是傳統式的自嗨主題活動,每一個壯親人全是喊著堂的知名演員,女性的姿勢輕便幽美,小夥的姿勢鏗鏘有力,自嗨的“喊著堂”,寄予著壯族老百姓祈望大豐收的心願。
廣西各地的“三月三”活動各有特色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韓德明表示,廣西各地過“三月三”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武鳴當地會舉行特別的民俗儀式,如果想感受壯族過“三月三”的特色儀式和慶祝方式,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柳州的魚峰歌圩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逢節假日,魚峰山下、小龍潭邊、人民廣場上,都有民間歌手自發結伴對唱山歌,並吸引了大批圍觀者的加入,場面歡騰而熱鬧,不少古老的山歌也因為該歌圩的存在而得以保留和傳承。
三江侗族的搶花炮也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的“三月三”一到,各村寨便開始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然後點燃放炮,小鐵環衝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的人相當於搶到了“頭彩”,寓意著吉利幸福,獲勝者還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炮、五炮,搶花炮僅限於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陸曉芹稱,在“三月三”當天,這幾個地方的人會起個大早,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到了中午,會選擇在某一個祖墳前聚餐,“這種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陸曉芹說。在飲食方面,當地的糯米飯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會有在每碗糯米飯上面放一個煎雞蛋的習俗。
2021廣西壯族三月三放幾天假 2021年廣西農曆三月三放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