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的人物,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指南車。
張衡(公元78年到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年到16
張衡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的人物,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指南車。
張衡(公元78年到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年到16
簡稱渾天儀,為東漢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17年設計並製造的一件天文儀器,屬水運渾象,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儀器透過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週日視運動。
阿拉伯數字,是古印度人發明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執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一套從 “1” 到 “0” 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西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這些國家的科學著作。
隨著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印度數字逐漸為全歐洲人所採用。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