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色,離不開他們獨有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安昭)納頓節是土族最熱烈、最隆重的兩大節日,此外土族還有非常多的傳統節日。如果你也想要了解土族文化,那就趕緊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土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吧。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還要敬奉灶神和門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後給遠方親友拜年,進行娛樂活動。正月十五年節結束。
觀經會。亦稱“觀經法會”,土族語稱“藍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間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屆時,人們身著潔衣,到寺院磕長頭,點酥油燈,滾忙茶(施捨茶),佈施,供飯,轉斯古拉(轉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觀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會上還進行物資交流和賽馬、射箭等活動。
曬佛節。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佑寧寺的喇嘛們將香巴大佛像由大經堂簷前直掛到鋪有地毯的經堂臺階上。虔誠的信徒們給佛像磕頭膜拜,獻上供品。喇嘛從早到晚誦經不停。附近的群眾紛紛爭相趕到廟中觀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過節。白天男女青年到威遠鎮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門前點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從每個火堆上跳過三次,認為這樣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長壽。
擂臺戲。亦稱擂臺會。青海互助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在縣府所地在威遠鎮舉行。宋代威遠鎮名為“牧馬營”。節日這天,人們盛裝打扮,紛紛來到會場。特別是許多著名的花兒歌手,遠道跋涉而來,試與當地歌手比高低。人們各自選伴結夥,分成若干賽場,每組七至十人左右,在廣場上擺開陣勢對唱。當比賽進入高潮時,各場湧現出許多新的歌手,然後組成新的小組,繼續比賽對唱。直到暮靄降臨,人們才陸續離去,對歌優勝者被譽為“花兒王”,當眾披紅掛綵。除唱花兒外,節日的主要活動還有物資交流、唱戲、賽馬、摔跤、武術表演等。
雞蛋會。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青苗會。青海互助縣龍王山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由巫師擇日舉行。源自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龍王顯靈,庇佑土族牧民的傳說。節日早晨人們先到廣福寺點燈焚香,頂禮膜拜,請出龍神轎杆、護法神箭,然後組成儀仗隊前行,隊伍排成單行,有的擊鼓鳴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隨行的眾人手持柳條,直到大東嶺休息,野餐,漫花兒,隨後登山踏青,巡視田禾,並借用神的名義約束鄉民不準在田地裡放牧牲畜,不許砍樹踐踏青苗。此節,實為保護農業生產的一項活動。
花兒會。土族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主要的花兒會有:五峰山花兒會,流行於青海互助一帶,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於五峰山舉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縣西垣,因山峰形狀與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巒,霧披雲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每逢節日,山上山下,鑼鼓喧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或觀賞瀏覽,或賽歌比舞,臺上縱情高歌唱花兒,臺下集體對歌,此起彼伏。花兒會還是城鄉物資交流的盛會。
此外,尚有農曆五月初五日互助縣東溝大莊花兒會;六月十一日的丹麻灘花兒會;六月十三日土觀村花兒會等。
土族的傳統節日還有每年春秋舉行的祭敖包、青海互助縣姚馬莊等地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舉辦的朝山會、青海同仁地區土族的民間節日魯若節、青海民和縣官亭、中川、甘溝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納頓、青海互助、民和、大通及樂都、平安、湟中等地土族的宗教節日放官經、臘八節、青海民和一帶正月十六日的刀山會(每隔二三十年舉行一次)及二十日的正月二十節;民和官亭地區正月二十九日的火神節。
青海互助東瀛地區二月初二日的二月二;互助一帶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或四月初八日的跳神會;青海海東地區三月初三日的三月三節;互助一帶的清明節;青海樂都、民和一帶三月底四月初的祭祖節;互助一帶四月初一至十五日的祭佛節;五月初五日的端陽節;七月初七日的七月七;樂都一帶七月二十二日的祭財神節;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部分土族不過此節);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民和縣三川地區九月九日的請神法會;互助一帶秋收後的謝梱及十月初一日的祭碌碡;冬至日的冬至節;臘月二十四日的送灶神;互助一帶臘月二十九日、正月十四日的打施食等。
在青海的悠久歲月裡,有著許多民族在這裡留下他們的痕跡。更多的是在這裡世代留存了下來,造就瞭如今青海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青海這個美麗的得房交織著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地域的民風民俗,最好的體現就在傳統節日裡。
土族波波會
土族波波會於每年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在青海互助縣的土族鄉村舉行,“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其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杆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攘災避禍。
“花兒”會
“花兒”會於每年農曆六月舉行,“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熱貢藏鄉六月會
每年的農曆6月15日到28日,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舉辦六月會,主要活動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龍杆、打龍鼓,最後是法師“開山”。舞蹈分為三種類型:舞神、舞龍、舞軍,場面恢宏壯觀,舞姿瀟灑粗獷,各村輪流舉辦,節日盛況空前。
那達慕大會
每年的7、8月份舉行,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其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專案,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專案。此外,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
土鄉納頓會
農曆7月12日到9月15日,在民和縣最南部的三川地區舉辦,“納頓”土語為玩的意思。節日期間,數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歡樂之中,到外彩旗飄動,鼓樂喧天。人們穿上最好的服裝從下川到上川,追隨著納頓,笑逐顏開,扶老攜幼,探親訪友,暢談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祝願。
穆斯林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在當地清真寺舉行,中國大多穆斯林聚眾節日當天舉行紀念活動,誦經、贊主贊聖,宣講穆聖傳教歷史和聖訓以及個人生平事蹟等。還要宰牛羊集體設宴慶賀,表示對穆聖的緬懷。而“茂魯德”意為“穆聖誕辰”,系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穆斯林對“聖紀日”的稱謂。
穆斯林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10月1日在當地清真寺舉行,節日早晨沐浴盛裝,喜氣洋洋地赴寺參加會禮,並按規定交納開齋捐,藉以完善全月齋功,賙濟貧窮,共度佳節。會禮結束時,互道“色蘭(目)”,表示節日祝賀,並依禮俗宴請賓客,互贈節日食品。
穆斯林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再當地清真寺舉行,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
202x年春運是幾號到幾號 202x年我國傳統節日都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