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後人對泰戈爾的評價

後人對泰戈爾的評價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後人對泰戈爾的評價有:

  1、英國政治家吉爾伯特·默裡教授評:泰戈爾是個真正的詩人,而且是個新型的詩人,他能使東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

  2、周恩來評: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

  3、蔣介石評:耆賢不作,聲委無聞,東方文明,喪失木鐸,引望南鄰,無任悼念;

  4、沈雁冰評:泰戈爾是一個人格潔白的詩人。一個憐憫弱者,同情於被壓迫人們的詩人。一個鼓勵愛國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國帝國主義的詩人。

泰戈爾詩集名句

  1、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2、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3、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

  4、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

  5、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6、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生如夏花泰戈爾賞析

  1、這首詩歌表達出生命在於之間,愛情在得失的邊緣。既然生,便要與夏花一樣的絢爛,既然愛,便要付出所有的情感。

  2、因為有太多的經歷,因為有太多的曾經,於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失去一份本該有的絢爛的心情,看雨的靜謐,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看落日黃昏,是難言的枯澀和酸楚。

  3、那份淡雅和清新已被歲月衝磨的無影無蹤,那份激情和灑脫已被時間塵封在最深處!彷彿獨自遊離在一個灰色空間!也許感性的人更容易如此,本是無情之物卻依舊可以讓自己那麼的傷感,只因無法走出思想的牽絆,無法擺脫情感的糾纏。

  4、因為生,我們就註定走不出塵世,而塵世註定有人的存在,有人便一定有愛恨情愁,誰可以真正擺脫,可以全身而退?既然如此,何不讓生如夏花一般絢爛,因為生不僅僅是生命的存在,因生而存在的情感太多太多。


愛的名言

  總有一天,我要在別的世界的晨光裡對你唱道:我以前在地球的光裡,在人的愛裡,已經見過你。   愛是理解的別名。   您的陽光對我的冬日微笑,從不懷疑這心的春華。   願燈火燃亮,好讓我看見你的容顏,願花環織就,好讓我為你加冕 ...

愛情詩

  1、《永恆的愛情》:我以數不清的方式愛你,我的痴心永遠為你編織歌之花環 ——親愛的,接受我的奉獻,世世代代以各種方式掛在你的胸前。我聽過的許多古老愛情的故事,充滿聚首的歡樂和離別的悲鬱。   2、縱觀無始的往昔,我看見你像永世難忘的北斗穿透歲月的黑暗,姍姍來到我的面前。從洪荒時代的心源出發,你我泛舟順流而 ...

愛情詩精選

  1、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麼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裡。   2、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裡。   3、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變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恆的接吻。   4、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 ...

後人漢武帝的歷史評價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程序和之後西漢 ...

簡介

  1、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2、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 ...

是什麼學家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 ...

麻煩介紹一下的人生經歷

  泰戈爾,生於1861年,1941年逝世,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他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散文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