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前後三天,徐州有一泰山廟會,又稱泰山廟市,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盛會,一些善男信女上山燒香拜佛,在此時臨省的小生意人來會上買賣土特產,熱鬧非凡。
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前後三天,徐州有一泰山廟會,又稱泰山廟市,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盛會,一些善男信女上山燒香拜佛,在此時臨省的小生意人來會上買賣土特產,熱鬧非凡。
1、淮陽太昊陵廟會。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來自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省的遊客潮水般地湧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平均日客流量達40多萬人次。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間:自農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一個月。
地點:淮陽縣城太昊陵。
看點:擔花籃和泥泥狗、拜人文始祖“伏羲”、游龍湖。
2、登封中嶽廟會。
廟會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民俗文化,如拴娃娃、拜乾爹、摸鐵人等。廟會上還有舞獅子、旱船、高蹺、火龍舞等民間藝術舞蹈表演,還可見到具有濃烈信仰色彩的各種紀念品吉祥物,如各種長命鎖、玉如意、寶葫蘆、香袋、避邪劍、生肖石等。
時間:農曆三月初十至三月二十和農曆十月初十至十月二十。
地點:登封中嶽廟。
看點:少林寺、嵩陽書院、摸鐵人、拜乾爹。
3、內黃高王廟會。
河南省內黃縣 顓頊、帝嚳為上古五帝之第二帝和第三帝,受尊華夏人文始祖。因顓頊為高陽氏,帝嚳為高辛氏,老百姓通稱為高王。顓頊帝嚳陵傳統廟會,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相傳農曆三月十八為顓頊帝嚳誕辰之日,於是每到這天,各地百姓紛紛趕來,在帝陵前,焚香跪拜,祈求家道永昌,表達敬祖心願,廟會由此形成。
三月十八前後,每天都有上萬人來趕會,廟內廟外,車馬如流,人山人海,更有大戲和雜耍助興,還有省內外許多商界參加。
時間:農曆三月十八前後。
地點:內黃縣高王廟。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歡悅節(holi,到3月31日為止)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的選擇,看來與“春分”(3月21日)有關。在這期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對於愚人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簡介愚人節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曆(即目前通用的公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製駭人聽聞的訊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現在,人們在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鬆歡樂為目的。 追溯它愚人節 愚人節的起源,大約有下列幾種:起源一 1、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高利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始,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新年的的開端。但一些守舊派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的歷法在4月1日這天送新年禮,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把守舊派這些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給他們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的聚會. 從此,4月1日捉弄人便流傳開來。當人上當受騙的時候,捉弄他的人會大聲叫:"四月之魚"("poisson d‘avril"),意為"四月惡作劇"。這句成語的由來與原來之意義已不清楚。起源二 2、據英國曆史學家的考證:“愚人節” 愚人節視力考驗的起源乃是出於印度佛教那句“到達彼岸”的話。而英人百科全書裡面則是記載著:“愚人節”乃是公元十五世紀宗教革命之後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那時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為異端,在每年四月一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於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為樂,來沖淡對統治者之恐懼與憎恨。其後,沿用日久,演變為今日之“愚人節”。起源三 3、相傳距人類始祖亞當之後約一千六百五十年間,上帝以洪水來毀滅世界,但僅留下亞當的第三個兒子慧德的後代挪亞,他以一條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後,挪亞便放出一隻白鴿,想探求一塊洪水消退之後的陸地,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後人認為,在這一天去做一種毫無意義的事,就好像一隻白鴿做了白工一樣,行為愚蠢。為“愚人節”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