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得民心者得天下下一句

得民心者得天下下一句

  1、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句格言,沒有下一句。選自《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2、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統治權、獲得整個天下是有辦法的,那就是獲得民眾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獲得民眾有辦法,那就是獲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眾;要想獲得民心有辦法,民眾所需要的,就給予他們,反對的不要給予。

問渠那得清如許的下一句

  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有哲理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

  作品原文: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被開啟,清澈明淨,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閃耀晃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問渠那得清如許的下一句

  1、下一句是:為有源頭活水來。

  2、《觀書有感·其一》【作者】朱熹【朝代】南宋。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4、朱熹《觀書有感》是一首說理詩。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風景之作,實際上說的是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首詩包含著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寄託著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


問渠哪清如洗的是什麼啊

  這句話出自於朱熹的《觀書有感》。原文是: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藉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詩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

識時務為俊傑

  識時務者為俊傑下一句是通機變者為英豪。   出處:《晏子春秋·霸業因時而生》晏子:“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   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中也有應用:“儒生俗士,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識時務者為俊傑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幹的人, ...

近朱赤的

  1、近朱者赤的下一句是近墨者黑。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釋義: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於《孟子盡心章句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其譯為:“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這句話表面上指泰 ...

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下一句是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 ...

論語中仁安仁的是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釋義: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

愛人的

  下一句是:有禮者敬人。   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仁者愛人是孟子的思想。   原文:   孟子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