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開始不交公糧。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所謂“公糧”就是農業稅的俗稱,農業稅是指國家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交公糧的歷史至少在中國維持了兩千三百年以上。我國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稅收的終結,標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從2006年開始不交公糧。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所謂“公糧”就是農業稅的俗稱,農業稅是指國家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交公糧的歷史至少在中國維持了兩千三百年以上。我國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稅收的終結,標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即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在2014或2015年入學,2017或2018年參加高考的學生中開始實行。
高考改革後,預計有下面幾個變化:
1、高考只考語數外三門,其他的科目參加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2、英語科目可以參加兩次考試,取成績最好的一次計入高考總分。
3、文理不再分科,所有科目都要學習,根據高考報考的專業類別的不同,選擇若干個可能3個不同科目的測試成績提供給高校作為錄取依據。
國慶一詞的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國慶節是從哪一年開始有的?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從1949年開始有國慶節的,直至2014年已經65週年。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近代國家的這種慶典就是對外顯示力量,因為它們大多是在爭取獨立,政治革命,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中誕生的,需要透過這種力量的顯示,以增強國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