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徽州宅居習俗

徽州宅居習俗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簷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透過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繫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開啟,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溼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徵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重簷: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簷。這重簷習俗的形成,有著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征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內,可是徽州民居的屋簷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簷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簷為什麼造的這麼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你們可以在下面再修一個屋簷,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門一亭,連稱有理,於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簷。 滿頂床: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板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掛帳幔,猶如訊息臺。床柱多用榧木製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一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板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板一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壓畫桌: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掛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掛。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內,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

徽州宅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簷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透過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繫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開啟,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溼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徵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

  重簷: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簷。這重簷習俗的形成,有著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征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內,可是徽州民居的屋簷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簷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簷為什麼造的這麼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你們可以在下面再修一個屋簷,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門一亭,連稱有理,於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簷。

  滿頂床: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板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掛帳幔,猶如訊息臺。床柱多用榧木製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一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板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板一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

  壓畫桌: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掛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掛。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內,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

陽泉平定縣宅居

  【宅居】本縣民居自古有土窯、石窯、磚窯、瓦房等,後發展到水泥鋼筋結構的樓房。至今尚存的舊宅居,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窯洞農村最為普及。最初選向陽土壠挖洞,以石灰抹牆,設門窗,有的還有石料或磚掛前牆,窯內靠牆盤一火炕,俗名“土窯”或“靠山窯”。後發展為石料或磚碹拱窯,分縱橫兩種:縱窯於洞口安門窗,並有一明一暗或一明兩暗的套窯;橫窯於一側做門窗。石窯前牆,用錘鏨鑿以雨點、風披等紋理,大方美觀。窯洞天窗頂上留一孔,以對流空氣;門坎下也留一孔,俗稱“貓道”。窯洞冬暖夏涼,堅固樸實。 瓦房為城內及縣城附近居民主要建築。民居瓦房通以礎石砌明根,前面明柱兩排,上有立臥欄杆。簷下有簷臺,通常除正面隔扇門窗外,山牆後牆均臥磚到頂,裡貼土坯。屋頂鋪平瓦蓋筒瓦,砌有中脊與邊脊計五條。富裕人家脊端按獸或吻,俗稱“五脊六獸”。據傳,本縣瓦房上的獸頭為明洪武年間由皇帝賜準配飾。做正房、主房者多築五間,俗稱“戚位”。 平房房頂用石灰、爐渣拌合夯制,略有前坡,便於流水;牆壁分“條盤型”、清水牆多種。 火炕不論是窯洞還是瓦房,室外內均盤火炕,冬季取暖、秋季炕糧缺煤炭的地方還能兼用炕火做飯。農村火炕都築有通天煙囪或半牆灶洞,煤氣外冒,安全科學。 宅院舊時傳統的宅院格局多為四合頭院。官宦、富豪家住穿心院、過庭院、偏正套院。院開正門者,進院迎面立一影壁;開偏門者,多以配房山牆代影壁。一般農戶宅院不配套,有主配房各三間的“三三”院或主配房三合頭院。多數貧苦農民及山莊窩鋪的住戶皆因地挖窯,依山築房,或有舍無院,或依土壠成院,或以石牆圍院,用荊草編籬入門,一家幾代廝居一舍者也不少見。 新中國成立後至70年代,提供建設集體化新農村,多以排窯上築排房的土樓為主,講究整齊劃一。80年代初,城鎮農村多建正房三至五間,配東西房二至三間,自成一院,且從石碹窯洞發展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房。80年代後期民用小樓興起,且日趨考究,客廳、臥室、庫房、灶房、盥洗室、衛生間均設計在內;室內以床代炕,冬季取暖為火爐或暖氣,也有使用電褥及空調器者。 新中國成立前,富戶大族講究並追求“四世同堂”、“五世濟康”,故院落居址多有三合頭院、四合頭院、偏正套院以及“一門數進”院的群體建築。本縣解放後特別是80年代,民間建房安宅講究採溝通風、堅固適用、舒適大方,故喜建正房。間數以單為吉,正偏配套,門窄牆高,影壁掩院,嚴謹封閉的習俗仍舊保留。


安徽舊時徽州:生兒育女習俗

  舊時徽州婦女生育,有許多莫名其妙的清規戒律和風俗習慣。如在妊娠期間,孕婦不能將褲子“張口”朝天晾曬,更不能晾在屋外過夜。不能看喪葬、屍體,不能看砌牆時開窗戶、門戶;不能看砌鍋灶時開灶門、爐孔等。飲食方面,不能吃豬肝、雞肝,否則會導致產後無奶或少奶。還有一些詩。還有一些詩禮世家,更教育女兒、媳婦在孕期內“目 ...

滿族用石鎮習俗

  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腰站村是清皇室愛新覺羅氏肇氏家族聚居地。他們在建住宅時,房基四角要選擇堅硬的較大石板奠基,以此為柱礎石,今建磚瓦房無樑柱,即用此石作基。新房框架砌成後,主人要舉行上樑儀式。儀式中,司儀人要挑選五色石(大小如指蓋),拌上五穀雜糧在房屋內繞牆壁揚撒,剩餘部分撒於房屋內地中央。有的人家不用 ...

徽州人的節令習俗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臘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黟縣、休寧縣北鄉一帶還曬乾豆腐,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後,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 ...

有哪些習俗

  1、米,要用米桶裝八分滿的米。米桶裡放一個紅包,內藏紙幣、茶葉及九個銅錢;   2、水,用水桶裝七分滿的水;   3、碗筷,為家中每人準備一套新碗筷,雙數為吉;   4、簸箕、掃帚一對,上面綁紅布;   5、為家中每人準備一套新的衣褲、枕頭及床單;   6、使用舊有火爐、鍋子及風扇。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