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2、賞析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3、原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譯文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1、念天地之悠悠下一句:獨愴然而涕下。
2、原文:《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朝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翻譯: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1、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出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大意為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淒涼獨自落淚。
2、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淒涼獨自落淚。
3、原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55是天地之數的原因是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句是起卦用的,過去是用五十根草棍,起卦用這種方式拿六次,可以 ...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的意思是說:天地雖然廣袤無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這句話出自於唐代房玄齡的《晉書·宣帝紀》,是一部關於司馬懿一生的傳記。
《晉書》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
順應天理、順應天命的意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生而神靈,用干戈、伐蚩尤,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而天地之紀,幽冥之佔便來源於此處。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統治者死後其鬼魂對世人依然是統治者,活著的統治者要得到幽冥統治者的護佑,在決定大事時要祭祀、占卜、祈求祖先的啟示。而黃帝便順應天命,是一位能主宰 ...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的意思:這是天地永恆的原則,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 ...
釋義:從天下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例中,可以知曉天地有多大;世界上奇特雄偉、美麗怪異、不同尋常的景觀,往往都在險峻悠遠的地方。
出自:北宋蘇軾的《上樞密韓太尉書》:“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上樞 ...
《易》中“天地之道,貞觀也”,表示天地之道,即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宋朝朱熹解釋這句話時說:“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其實質含義就是指示人們按照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去做,人們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自然諧調發展就能成功。 ...
此句的意思為:臣可以為君死,子可以為父死,妻可以為夫死,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傳統,不可以有一點過錯,為中國古代禮儀,忠孝仁義等。
根據三國裡的“廢漢帝策文”理解才可通順,透過這句承接上文漢帝的過錯,過渡到立陳留王為皇帝的原因,從而顯得自然,至於三綱之道,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味,凸顯封建制度尊卑的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