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
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病因主要有先天察賦不足,或後天護養不當、外傷、病後.情志失調等,其主要病變在心肝脾、腎,因人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必須以碰精氣作為物質基礎,五臟功能的失調,必然影響人的情志活動,使其失常,《素同·宣明五氣》說:·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若心氣不足,心通未可致心神失守而情緒多變,注意力不集中;腎精不足,髓海不充則腦失精明而不聰;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可有多動,易激動;脾虛失養則靜謐不足,興趣多變,言語1失,健忘,脾虛肝旺.又加重多動與衝動之證,陰主靜,陽主動,人體陰陽平衡,才能動帶協調,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臟腑陰陽失調,則產生歌內守.陽躁於外的種種情志.動作失常的病變,。
先天稟賦不足父母體質較差,腎氣不足,或妊娠期間孕婦精神調養失宜等,致使胎兒先天不足,肝腎虧虛,精血不充,腦髓失養,元神失藏;
產傷外傷瘀滯產傷及其他外傷可導致患兒氣血瘀滯,經脈流行不暢,心失養神魂不寧
後天護養不當過食辛熱炙博,則心肝火熾:過食肥甘厚味,則釀生溼熱痰濁;過食生冷,則損傷脾胃;病後失養,臟腑損傷,氣血虧虛,均可導致心神失養、陰陽失調,而出現心神不寧、注意力渙散和多動,
情緒意志失調小日為稚陰稚陽之體,腎精未充,腎氣未盛。由於生長髮育迅速,陰精棚不足導致陰不制陽,陽勝而多動。小年幼,心脾不足,情緒未穩,若教育不當,溺愛過度,放任不羈,所欲不遂,則心神不定,脾意1藏,躁動不安,衝動任性,失憶善忘。
現代醫學認為:
多動綜合徵的簡稱,又名輕微腦功能失調(英文簡稱MBD),或稱注意缺陷障礙(英文簡稱ADD),是一類以注意障礙為最突出表現的,以多動為主要特徵的兒童行為問題稱“兒童多動症”、“多動症”、“腦功能輕微失調”。為規範名詞。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小兒較長時間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多動、注意力分散、過度活動、衝動並伴有學習困難的症候群。病因不明,可能與分娩異常、腦損傷、神經遞質異常、微量元素缺乏及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
多動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①胎兒、嬰幼兒時期發生了輕微的腦組織器質性損害;②大腦皮層生理功能異常,如覺醒不足或覺醒過度;③與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和葉酸)的缺乏、糖代謝障礙等有關;④部分兒童有家族性傾向,與遺傳有一定關係;⑤心理社會因素,尤其與不良的育兒方式有關,無論是過分溺愛還是缺少愛撫,都有可能使兒童產生行為障礙。上學後,可因家長、教師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求全責備,引起學生長期過度的心理緊張,超出忍耐限度,終致行為紊亂。
臨床表現:
①在需要靜坐的場合下難於靜坐,常常活動不停;②容易興奮和衝動;③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④做事常有始無終;⑤注意力難以集中;⑥患兒的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要產生情緒反應;⑦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⑧非智力障礙引起的學習成績差;⑨動作笨拙,精巧動作較差。
診斷標準
(1)起病於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
(2)症狀標準:至少須具備下列行為中的4條,其症狀嚴重性可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①需要靜坐的場合難於靜坐,常常動個不停;②容易興奮和衝動;③常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④做事粗心大意,常常有始無終;⑤很難集中思想聽課、做作業或其他需要持久注意的事情;⑥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⑦經常話多,好插話或喧鬧;⑧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⑨學習困難、成績差,但不是由於智慧障礙所引起;⑩動作笨拙,精巧和協調動作較差。(3)排除標準: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病、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
非藥物治療:
治療主要是綜合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特殊教育治療、社會化技能訓練、軀體的訓練、辦父母管理班等,本症多數預後較好。
西藥藥物治療
主要有興奮劑,如利他林(哌醋甲酯)等,有效率可達70~90%,一般在用藥後1~2周,多動及注意力缺陷可有所改善。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利他林的副作用有食慾減退、睡眠障礙等。不主張在學齡前用藥。可配合服用維生素。
中醫治療
灸治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 次,10次為1個療程,年齡稍大者可改為電針
推拿療法:
補脾經,揉內關,神門,按揉百會,摩腹,按揉足三里,揉心俞,腎俞,命門,捏脊,擦督脈,膀胱經第一側線。.
針灸療法
體針:主穴取內關,太沖,大椎,配合取百會,四神聰,隱白,神庭,心俞。捻轉進針,用瀉法,不留針。1日1次
耳針:取心、神門,交感、腦點。淺刺不留針,1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壓穴,取穴同上 。
預防調攝
.預防
孕婦應保持心情愉快,營養均衡禁菸酒,慎用藥物,避免早產.難產及新生兒窒息。
(2)注意防止小兒腦外傷、中毒及中樞神經系經感染;保證兒童有規律地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調護
關心體諒患兒,對其行為及學習進行耐心的幫助與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責罵不體罰,稍有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訓練患兒有規律地生活,起床、吃飯、學習等都要形成規律,不要過於遷就。加強管理及時疏導,防止攻擊性、破壞性及危險性行為發生。保證患兒營養,補充蛋白質、水果及新鮮蔬菜,避免食用有興奮性和刺激性的飲料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