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傣族歷史上有過五種不同形體的文字,即傣泐文、傣那文、傣崩文、金平傣文、新平傣文,均稱“多傣”(to tai )即傣文。這些文字中在國內較通用的有傣泐文和傣那文兩種。傣泐文流行於西雙版納及孟連、景谷等地,傣那文流行於德宏及耿馬等地。歷史上傣泐文的創制,使用和發展,曾經歷過較為漫長的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傣泐“數字文”的發明和使用;第二階段引進巴利文充實原始傣泐文;第三階段由於引進的巴利文不足以完整準確地反映傣語實際,於是傣族自己又增添了十五個子音字母和十一個母音符號。
根據傣文史料《剎沙打》(貝葉)和《波臘納坦》記載,遠古時候的傣族,在象形文字產生以前,曾經歷過以物計數和傳遞資訊的歷史,那時是用篾片折、疊的方法記事,用相思豆和酸角籽記算物資和分配財產的。
由於折斷篾片擺放的方法很易丟失和混亂,才想出在一根篾片上按照所要記物資的數量多少折成相應的幾節。如有三樣東西,就在一根篾片上來回折三節;若是八樣東西,就在篾片上來回折八節。以後人們才用火炭照著模樣畫下來,天長地久就被人們所牢記,變成最初的數字文了。
可見,最初的數字文的產生形成,是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它是從折篾片記事的這個“母體”中產生出來的。細看分析它們的字形結構,就不難認出:其每個字的字形和筆劃的多少,都代表了這個字本身所表示的數目的量,只不過是多節篾片組合而成罷了。
又根據傣文史料《波臘納坦》一書記載,在最初傣族數字文字發明創制的同一時期裡,也發明創制了能代表筒短語言和其它方面物體的象形文字。如:表示日、月、時辰等,並與最初的數字文結合並用。這種情況只侷限在記錄月份、天數和時辰範圍內。
據有關傣文史料記載,在佛經傳入傣族地區以前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傣族就有自己的原始字母。
從目前現存的傣文史料記載證實:早在佛經傳入傣族地區以前,傣族不但已有自己的古老文字即數字文和象形文,而且還發明創制了字母。
原始傣文字母並非外借佛經梵文,而是在佛經傳入以前就產生了。同時,也從另一角度上證實了關於“盤壩創造文字”和“吹火筒印灰成字”的傳說,是有著它一定的歷史背景的。
據傣文史料《目臘沙剎納》一書所記;說佛祖死後五百年,佛法才被載入文字。又說,隨著佛曆2005年(公元前18年)佛教轉入傣族地區,佛經梵文體字母才被傣族所接受。四十一個巴利文子音字母的傳入,充實了傣族文字,對推動傣族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但是,由於單靠四十一個巴利文字母,不足以準確表達和反映傣語實際,於是,就出現了一次語音和文字再增創的變化時期,即:傣歷639年(公元1277年),名叫阿雅坦孫洛的高僧,又來增創了十五個傣文子音字母和十一個母音符號,進一步發展了傣文。
至此,傣泐文才達到完整和充實,形成傣民族固定的文字系統,這可算作傣泐文產生髮展的最後階段。
再把傣泐文從萌芽產生,到形成和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連起來,其先後順序可分為如下五個環節:折篾片記事→數字文,象形文→蟲蛀葉文字→引進巴利文→傣文定型規範化。
傣文在歷史上的形成和規範化,是傣族社會生活的重大轉折,標誌著傣族先民已跨入人類文明時代。同時,它又極大地推動了傣族文學的蓬勃發展,成為傣族先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際工具。也正是從那時起,傣文才在社會上普遍使用。
據考證,仫佬族通用漢字,語言上的話,有漢語、有自己的仫佬語、也有壯語。在一些稱呼上也很多特別的地方。那麼你瞭解仫佬族的語言是怎麼形成的嗎?和漢語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仫佬族文化吧。
早在明清時代一些文獻就記載“姆佬”族有自己的語言,與漢語迥然不同,和僮(壯)語也有差別。仫佬語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仫佬語和侗語、水語、毛南語比較接近。長期以來,由於仫佬族人民與漢、壯等兄弟民族經濟文化交往密切,不少群眾既會漢語,也會操壯語,有的還會說“土拐話”(漢語中的一種方言)。但仫佬族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而通用漢文字。
仫佬語稱父為布、母為膩、兄為外、弟為儂、姐為遮、妹為諾、伯為巴、叔為梭、妻為賣、子為老、女為勒亞。稱馬為罵、牛為頓、豬為墓、貓為妙、雞為計、鴨為腰。稱門為堵、去為擺、飯為烏、手為納、腳為頂、橋為久、酒為巧。稱吃飯為斬烏、穿衣為登谷,開門為凱朵、洗澡為沐很。有許多基本詞彙與壯、侗、水、毛難等族語言相同,它們同屬我國南方古越人語的共同體中發展而來的。現從聲母、韻母、語言、語法、句子、詞彙等方面簡單介紹如下:
聲母:仫佬語的聲母有單純聲母、鄂化聲母和唇化聲母等三種。單純聲母有P、Ph、m、f、V等唇音聲母和t、th、n、j、ts、ths、S等舌尖聲母,還有C、Ch、n、j等舌面聲母和k、Kn、y、r等舌後聲母和喉聲母n等;唇化聲母只限於舌後音、鄂化聲母則分為唇音和舌後音兩種。
韻母:韻母由單母音、複合母音和母音加子音韻尾構成。聲調分舒聲調和促聲調兩類,以塞子音P、t、K等收尾的韻母是促聲調,其餘全屬舒聲調。舒聲調有六個,相當於漢語中的平、上、去三個調併合分陰陽。促聲調相當於漢語的入聲,它除了分陰陽外,往往又按母音的長短而變其調值。
語音:仫佬語的語音音節包括上述聲母、韻母和聲調等三部分。聲母由子音構成,不帶子音的聲母,如屬母音開頭的,音節前總帶上一個喉塞音。韻母有的只有母音,有的母音子音均有;聲調則貫串於整個音節中,用以表示音節的高低抑揚頓挫。
句子:有單句和複句兩種。單句又分具有主語和謂語兩個成分的雙部句,及沒有具備主語和謂語成分的單部句,複句包含兩個以上意義相關的小句子,不論是單句或複句,從結構形式來看,與漢語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形容詞的句子詞序往往是顛倒的,如買豬肉說成買肉豬,與其它壯侗語族相似。當然,在本族中也存在著住地不同與各兄弟民族接觸的情況不同而出現了語言詞句上的不同,如東門、四把一帶的仫佬族稱明天為天明,稱口唇為唇口,而龍岸一帶的仫佬族則稱為明天和口唇等。它們之間在聲母、韻母、聲調、語法上也有若干差異,這就是平常所說方言。
詞彙:仫佬語的構詞分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單純詞如:與合成詞。詞彙方面具有其一般的特徵,與同語族的民族語言一樣,每一詞的音節均有其專門的意義,都以單純詞和合成詞為主,多音節單純詞較少,形容詞帶附加音節就造成新詞。
根據調查紀錄的349個基本詞彙統計,有195個與侗語完全不同,佔55%;有42個完全相同,佔13%;部分相同的60個,佔17%;藉詞的52個,佔15%。隨著社會歷史的向前發展,仫佬族人民與兄弟民族人民特別是漢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語言的藉詞也更增多了。到解放前,漢文、漢語在仫佬族地區已普遍流行,掌握漢文漢語的仫佬族人數也日益增多。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有三大方言: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和川黔滇方言。三個方言中差異較大,尤以川黔滇方言為最突出,與其它兩個方言難以通話。在1170個根詞中川黔滇方言與湘西方言相同者僅為32.7%,與黔東方言相同者佔40%。在各個方言中又有若干次方言和更多的土語,仍以川黔滇方言分支最多,共包容7個次方言。
蒙自苗族語言屬川黔滇方言,其中主要分為川黔滇次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絕大部分操川黔滇次方言,其中又有若干土語分支,但基本可相互通話。部分操滇東北次方言者,同前者難以通話。兩個次方言間不僅有語音語調之區別,語法運用亦有區別。一九五七年國家組織許多專家創作一套拉丁字母的苗文方案,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正式推行,但蒙自沒有推廣使用苗文。
彝族是漢藏語系,藏緬語系彝語支彝族分六個方言群,蒙自彝族屬南部石屏、新平方言群,蒙自彝族可分六個小方言區,即壩區(十里鋪、雨過鋪、紅寨、草壩、多法勒)聶蘇(羅羅)語,山區西北勒、鳴鷲、老寨僕瓦語,芷村、期路白僕瓦語,冷泉、水田僕瓦語,水田嘎馬底僕瓦語,冷泉姆基語,各語支因有明顯共同淵源和具有定漢語藉詞。 ...
回族長期使用漢語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於讀,念伊斯蘭教經典時使用,在回族內部至今還儲存和使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一些詞彙。如使用阿拉伯語的都哇(祈禱),色窩補(賞賜),格約麥特(後世),比摩 (生病),法以得(利益),也苦魯(吃飯),魯安(油),骨施特(肉);使用波斯語的乃麻孜(禮拜),阿匐(教師),多斯梯( ...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語,一般認為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文屬音位文字型別。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創制的,稱“訓民正音”,簡稱“正音”,為方塊狀拼音文字。 ...
1、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礎,是民族的精神文化支柱,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具有保持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民族語言十分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大力進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和語言的調查。 ...
1、突出詞和句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言。 對於語文的名稱,葉聖陶先生有個權威的解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字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2、語文課既要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又要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言。但我認為,其重點是發展兒童的書面語言。因為第一,從學生髮揮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看,無 ...
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明確,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是為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 ...
1、小學文字工作情況彙報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要求,引導和鼓勵我校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我校規範漢字書寫教育質量和學生規範漢字書寫能力,自2009年以來,我校就在教育教學中強化規範漢字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