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最早見於金文,其本義是“喜愛”、“愛好”,意為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後來又引申出“愛情”、“愛惜”、“貪”等意思來,《說文解字》解釋為“行走的樣子”,可意為“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之義。
簡體楷書的“愛”則採用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夊”簡化成“友”。楷書由中間帶“心”的“愛”簡寫成現代漢語中的“愛”,不僅導致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連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
“愛”最早見於金文,其本義是“喜愛”、“愛好”,意為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後來又引申出“愛情”、“愛惜”、“貪”等意思來,《說文解字》解釋為“行走的樣子”,可意為“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之義。
簡體楷書的“愛”則採用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夊”簡化成“友”。楷書由中間帶“心”的“愛”簡寫成現代漢語中的“愛”,不僅導致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連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
1、詩的起源與上古時代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並是伴隨著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同時進步的。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2、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遠在文字、文學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的號子是其最初形式。最初,遠古的人們們在勞動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嘆詞來解除枯燥,去除疲憊,增加勞動情趣。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3、詩的演變歷史
(1)《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其中的勞歌、戀歌、戰歌、祭歌、哀歌、頌歌、節令歌等等,為後世提供了抒情敘事的多種詩歌樣式。
(2)承接《詩經》而下的是《楚辭》,它最初泛指楚地各種民間歌謠,特指屈原、宋玉創作的詩體,《楚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這首長篇抒情詩反映的是屈原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以及熱愛宗國甘願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發了自己遭到不公待遇的哀怨。
到了兩漢時期,詩歌有了一個專門蒐集管理的部門,進而形成了漢樂府詩。代表作品有《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其中《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被稱為“樂府雙璧”,是漢樂府敘事詩中最傑出的代表。
(3)進入東漢之後,文人詩歌創作以五言取代了傳統的四言成為了新的詩歌樣式,完整的七言詩篇也在這時候產生,如張衡的《四愁詩》,最早進行五言詩創作的是班固的《詠史》,秦嘉的《贈婦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成熟之作。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和嵇康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兩晉詩壇熠熠生輝,出現了以王羲之《蘭亭集序》為代表的蘭亭詩,更對後世文人雅集、詩酒唱和產生了影響。隨著時局的動盪,出現了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派,陶詩承應了《古詩十九首》,魏晉詩歌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4)南北朝民歌與地方統治密不可分,這一時期的詩風主要以水鄉為主,代表作有《西洲曲》,全詩四句一換韻,並且運用連珠格的修辭法,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首詩,北朝的詩以《木蘭詩》為代表,其多書寫北方景色與以鮮卑為主的各民族風習。
(5)魏晉至南朝,詩歌注重語言的形式美和音樂美,是詩歌發展的重要趨勢,“永明體”的產生,更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代表人物有沈約、謝朓。東晉到劉宋之際,門閥制度下的家族文學興起,詩人集團形成,南朝民歌從市井流入宮廷,“宮體詩”應運而生。
年是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的“年”字的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穀的象形。金文中“年”字的形狀跟甲骨文中的很相似。發展到小篆階段,篆文整齊化,“年”下部的“人”訛變為“千”,“年”由此轉化為形聲字。其隸書字形都變成了直線。隸變後楷書寫作“秊”。如今規範化,以“年”為正體。
福字的甲骨文始於殷商,其金文始於周朝,其篆書起於西周晚年。福的隸書起源於秦朝,福的楷書始於東漢,盛於唐代。錢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錢是實物。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充當,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來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