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禧是清朝的皇后。
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3、慈禧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4、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1、慈禧是咸豐帝的妃嬪。
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3、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慈禧是咸豐帝的妃嬪。
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3、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生於1835年11月29日死於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 ...
清文宗,咸豐帝的皇后。
20歲登基,在位11年,31歲病死,咸豐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他被後人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
他登基不久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之後又有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他在重大事件面前大都優柔寡斷,束手無策,且迷於酒色,荒廢朝政,寵 ...
慈禧太后沒有當過皇后。
1852年,慈禧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後冊封懿嬪。
1856年,慈禧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帝,詔晉封懿妃。
1857年,慈禧被晉封為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慈禧以皇帝生母身份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同年8月,慈禧在恭親王奕訢支援下發動辛酉 ...
清末舞蹈家裕容齡(1882-1973年)是中國近現代舞蹈史上第一個學習歐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國人,也是唯一一個曾親自向現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學習過舞蹈的中國人。
裕容齡出生貴族,系滿族正白旗漢軍旗人。1895年其父裕庚出任駐日本公使,裕容齡母女隨行。在日本時她曾向紅葉 ...
慈禧是咸豐皇帝奕詝的老婆。1852年慈禧嫁給咸豐帝,剛入宮的時候慈禧還是個貴人。不過第二年就被升了妃位。1856年,同治帝出生,他也是慈禧跟咸豐帝唯一的兒子。慈禧(1835年11月29日到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
1、從慈禧夫家血統來說溥儀是慈禧的侄孫子,從溥儀的母系來說,他又是慈禧的幹外孫。溥儀的祖父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溥儀的曾祖父道光的兒子,對後世的影響有三位,四兒子咸豐皇帝,六兒子,還有光緒的父親也就是溥儀的祖父,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生了光緒帝,雖然有很多兒子,但是存活下來的只有光緒帝。
2 ...
慈禧有向全世界宣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清政府在撫和剿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各國公使決定用武力的方式迫使清政府就範,遂調集在大沽軍艦上的海軍陸戰隊400餘人進北京保衛使館,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統帥多國聯軍兩千餘人從天津直趨北京,形勢極其緊張。而此時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轉變,派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