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慰藉亡靈孤魂的盛節

慰藉亡靈孤魂的盛節

  祖母在橋畔為患肺癆27歲便仙逝的祖父燃香焚紙,默默祈禱,傳送“錢糧”,然後再把荷花燈靜靜地擱於水面,送去幽遠的思念和祝福。

  □王紹忠

  在我矇矓的記憶中,農曆七月十五,在故鄉章丘相公莊大興流放荷花燈。早飯後,祖母便用竹條、鐵絲精心扎製成荷花形狀,然後裱糊彩紙,在中心置燈。夜幕初降時,各家各戶都提燈放行於莊北臥雲河中。河面彩燈與夜空繁星交相輝映,隨波盪漾,格外肅穆、莊重。祖母在橋畔為患肺癆27歲便仙逝的祖父燃香焚紙,默默祈禱,傳送“錢糧”,然後再把荷花燈靜靜地擱於水面,送去幽遠的思念和祝福。這是佛教中的超度幽冥,與誦經齋醮意義相同。

  七月十五是民間的“中元節”,道教認為在這天地宮神靈降臨,是陰曹地府赦罪之日,俗稱為“鬼節”。在這天,闔家男女老幼到先祖墳塋擺設供桌,“獻瓜果、陳禾麻”(黃麻、穀子、綠豆、高粱、黍子),焚香燒紙,叩首跪拜,虔誠祭祀。大戶人家則用彩紙剪裁壽衣、冥鏹(亡靈的被褥),置於墓前焚燒,言之為先人“送寒衣”。

  舊時,章丘繡惠鎮(老縣城)城隍廟僧人用竹木、鐵絲、綵綢(或者彩紙),扎制三丈長的“法船”,船上佛像神、桅篷、船帆俱全,還扎有目連手執九連環禪杖拯救其母的形象,要用一木舟護送。木舟啟動時,和尚齊聲誦經、鑼鼓齊奏,並向繡江河焚燒衣服、冥鏹,稱之為:“慈航普度濟孤魂”。木舟沿著繡江河順水而下至五里之外,便將扎制的綵船燒掉。

  清朝初年,明水百脈泉後有一處氣勢恢弘的梵王宮,宮後有寺院一處。每年七月十五在宮前扎高臺一座,和尚在高臺上“放焰口”(寺廟和尚做法事,對陰間鬼魂施食即稱放焰口)。入夜,由八名和尚身披袈裟、手執樂器、吹歌彈唱、宣揚佛號,一直唱到夜靜更深,人散方休。這項法事稱曰:“盂蘭盆會”,也是為超度幽冥亡魂的。

  中元節祭祀活動內容頗多,在章丘山後寨鄉、曹範一帶,村民百姓在這天則要設供聚眾祭祀“五穀神”。

  我認為,舊時,人們多因瘟疫、病患、天災死亡,故祖先為此設立了“鬼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對亡靈孤魂進行弔唁和祭祀。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社會生活的改善、衛生防疫的進步,人口非正常死亡逐年減少,因而“鬼節”及其活動也隨之自行取消。七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只是到先祖墳塋上祭祀,隆重的祭拜活動要等到農曆十月初一了。

鬼節給孤魂野鬼燒紙的講究 鬼節給孤魂野鬼燒紙好不好

  鬼節給孤魂野鬼燒紙的講究

  1、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都不如舊盧布、越南盾值錢。一摞下在下面連根冰棒兒都買不了。太毛了。不過在燒大錢的同時,多少燒點兒這樣的也未嘗不可,下面有不少討債鬼,死皮賴臉地跟你要錢,不給就磨你,那就得這種小錢兒答對他們。

  2、要買黃草紙,鋪開後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這樣的燒紙在下面才是硬通貨。錢才實成,揣在兜裡才有面子

  3、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4、準備去燒紙前,你最好預備好火機(最好是防風的,七月十五陰氣重,風大)和一根小棍。這樣方便你在燒紙的時候拔起壓在一起的燒紙,讓空氣流通,方便燃燒,家裡用廢的拖布杆就是不錯的選擇,但注意,用完之後就不要再拿回來,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燒,天亮沒誰敢出來取錢的。去燒紙的來回路上,遇到燒紙儘量繞開,不要踩到,有時候一個路口排滿了紙灰堆,想繞都繞不開,那隻好請你小心地穿插過去,有時候還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過去之前你要先說一句,對不起,借過。

  6、要燒紙前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裡面,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7、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既然來都來了,你就恭敬點。

  8、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答對一下沒有親人送錢的孤魂野鬼。

  9、燒紙時要念念有詞,如:XXX,給您送錢花來了。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云云。

  10、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鬼節給孤魂野鬼燒紙好不好

  鬼節都要給親人燒紙錢,不過在準備燒紙錢的時候,會先給孤魂野鬼送些紙錢,這叫財佈施。因為那些孤魂野鬼也是眾生,而且無家可歸,生活很無奈,也需要用錢的。若不給這些野鬼點錢,它們有的也會前來搶親人的紙錢的。

  鬼節燒紙錢步驟

  1、在準備燒紙錢的時候,先給孤魂野鬼送些紙錢,這叫財佈施。因為那些孤魂野鬼也是眾生,而且無家可歸,生活很無奈,也需要用錢的。若不給這些野鬼點錢,它們有的也會前來搶親人的紙錢的。

  2、在燒紙錢的時候要先念叨親人的名字,祖先或親人也會收到的。只要心誠,自然親人會收燒紙錢的。

  3、如果要燒包袱,先要在紙口袋上面寫上收款人的地址,然後在寫上先人的名字,如親人XXX的名字收,這樣你家的祖先與親人就可以收到了。

  包袱皮怎麼寫?

  1、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

  2、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著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

  3、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

  4、捲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遞員”,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老北京過清明節的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春節流程---正月十五元霄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 ...

祭灶小年習俗

  【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 ...

祭灶灶神灶君的傳說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 ...

臘八的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 ...

臘八的祭祀習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 ...

臘八粥--臘八吃什麼?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 ...

臘八粥的做法--全國各地臘八吃什麼?

  《雞肋篇》所記配方:臘八粥“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於上以林慄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周)粳米投著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