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翻譯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翻譯

  1、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

  2、讒一般用作形容詞更多,這裡做名詞,譯為讒言。

  2、邪一般用作形容詞更多,這裡做名詞,譯為邪氣。

  3、惡一般做形容詞,這裡也做名詞,譯為邪惡的人。

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翻譯

  1、“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意思是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

  2、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養竹記》

  3、《養竹記》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於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裡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於亭之東南隅,見叢竹於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詢於關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彗帚者刈焉,刑餘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鬱,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於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於草木,猶賢之於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於亭之壁,以貽其後之居斯者,亦欲以聞於今之用賢者雲。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原句: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譯文: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

  語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變變則通通則達出自哪裡

  1、“靜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是由《周易·繫辭下》演變而來。   2、《周易·繫辭下》原文: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3、“靜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意思是:凡是以靜為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任何事都要有一顆平常心,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真正的去思考問題。特別是現在的人缺乏思考,有了思考 ...

是什麼意思

  朱熹:大抵觀書,必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所得而。   看書之前一定要熟讀,讓書中的語言好像自己說的一樣。然後用謹慎思考,讓其中的意思好像自己心裡想的一樣,這樣讀書就會有所收穫了。   以:介詞,用、憑藉。 ...

滴水之湧泉相報意思

  1、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2、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3、這句話原為民間的俗語,廣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採用。   4、中國人教人向善,講“善有善報”。教育人要感恩,講“受人滴水之恩 ...

江海下百川的下是什麼意思

  下:名詞作動詞,居於.....之下。   海納百川”   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於百川的下游;   出自唐朝的《全唐文》   1、原文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而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 ...

滴水之湧泉相報意思

  1、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2、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3、這句話原為民間的俗語,廣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採用。   4、中國人教人向善,講“善有善報”。教育人要感恩,講“受人滴水之恩 ...

博學多識疑問是什麼意思

  博學多識,知道得很多,學識很廣,非常有才幹。一般修飾德高望重的人。語出《晉書·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 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只是聖人之所以聖,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疑”就是能夠去思考。讀書過程中生出大疑惑,就能有大長進,生出小疑惑也能有小長進 ...

變變則通出自哪

  出自:《易·繫辭下》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繫辭傳》相傳為孔子所著,是《易經》的整體概述,闡述《易經》的哲學道理,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篇重要的論文。   解釋: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