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造句:我們應當記取刻舟求劍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近義詞:按圖索驥、守株待兔、一成不變、蕭規曹隨、緣木求魚、食古不化、依樣葫蘆、膠柱鼓瑟。
反義詞:瞬息萬變、見機行事、相機行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造句:我們應當記取刻舟求劍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近義詞:按圖索驥、守株待兔、一成不變、蕭規曹隨、緣木求魚、食古不化、依樣葫蘆、膠柱鼓瑟。
反義詞:瞬息萬變、見機行事、相機行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刻舟求劍:
比喻事物已發生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待問題,是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曰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 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會靈活變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