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很多心靈雞湯都有說要努力努力,但光努力是沒什麼用的。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所以選對方向在努力才是對的,不然都是白搭。本期民間故事,講講對症下藥的故事。
東漢末年,有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熱病,找過很多醫生也沒治好,於是來找華佗。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散藥,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裡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麼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麼道理。
華佗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症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症”指病症。現在這成語的用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採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對症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採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1、才高八斗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佔其中的八斗,我佔一鬥,其餘的人合佔一鬥。
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楚國,受到楚王禮遇,承諾將來晉楚交戰將退避楚軍90裡(三舍)。後來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兌現了他的承諾,真的先退避三舍,然後打敗了楚軍。
1、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2、孟子是儒家學說的典型代表,是我國戰國時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學術淵博,仁義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當人們遇到困難,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會向孟子請教。而孟子也會非常和藹客氣地給人講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議。他很喜歡幫人排憂解難,解決問題。
1、才高八斗: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佔其中的八斗,我佔一鬥,其餘的人合佔一鬥。
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楚國,受到楚王禮遇,承諾將來晉楚交戰將退避楚軍90裡(三舍)。後來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兌現 ...
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畫餅充飢:曹操的孫子曹睿當 ...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人情的社會。有很多事靠一個人是絕對無法解決,你需要靠其他人的幫助才能得以完成。這種互助的時代在以後後越來越明顯。有時一個人幫助你卻因以前傷害過你,那事就算一筆勾銷了。本期民間故事,講講一筆勾銷的故事。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他十幾歲時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夜以繼日地勤奮苦 ...
在古代,需要和遠方的人進行交流,就只能飛鴿傳書了。現在的社會要交流實在太輕鬆了,一個電話就行了。不過也因為科技的發達,就出現了即使面對面,竟然不說話用微信交流的奇葩現象。本期的民間故事,給你講講鴻雁傳書的故事。
漢武帝時漢廷與匈奴之間常有戰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來求和,並把扣留的漢朝使者放了回來。漢 ...
南派三叔曾經說過,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和人性。和朋友相處過程中,最怕背後裡插你一刀的呢。現在這個社會,有著不少人面獸心的人,表面看上去是一個正人君子,暗地裡是個城府極深,愛耍陰謀詭計,變態心理的人。在社會混會看人是最重要的。本期民間故事,講講口蜜腹劍的故事。
說是唐玄宗天寶時代,宰相李林甫主持朝政,他 ...
蘇東坡大家絕對都認識,他寫的詞非常的優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水調歌頭寫成歌很好聽,初中時總是單曲迴圈。他還是一名出名的美食家,發明的東坡肉享譽國際,想想都會流口水,真的是一位全才啊。本期民間故事,講講東坡畫扇子的故事。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 ...
做人話不能太多,因為天下之大,有著很多你不知道的地方。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井底之蛙,就是處在一個小地方生存著,雖然說網路發達,但起碼要行萬里路,多增長些見識。本期民間故事,給你夜郎自大的故事。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