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龍本名:陳港生。成龍(Jackie Chan),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祖籍安徽蕪湖,中國香港男演員、導演、動作指導、製作人、編劇、歌手。
2、1971年以武師身份進入電影圈。1978年以電影《蛇形刁手》、《醉拳》確立功夫喜劇的動作風格。1980年自導自演的動作片《師弟出馬》打破香港地區票房紀錄 。1986年自導自演的動作片《警察故事》獲得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1、成龍本名:陳港生。成龍(Jackie Chan),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祖籍安徽蕪湖,中國香港男演員、導演、動作指導、製作人、編劇、歌手。
2、1971年以武師身份進入電影圈。1978年以電影《蛇形刁手》、《醉拳》確立功夫喜劇的動作風格。1980年自導自演的動作片《師弟出馬》打破香港地區票房紀錄 。1986年自導自演的動作片《警察故事》獲得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成龍,一代國際巨星,我們都知道他成名所用的名字是成龍,但是他的原名卻叫做陳港生。成龍還有很多別名,如房仕龍、元樓、陳元龍。
成龍,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中西區,祖籍安徽省蕪湖,中國香港男演員、導演、動作指導、製作人、編劇、歌手。自幼隨父母移居澳洲。他小時候常常打架鬧事,因此讀完小學一年級就輟學在家。1961年,成龍隨家人返回香港後,拜于占元為師傅,並於同年進入于占元開辦的中國戲劇學院學習舞臺化妝以及舞臺表演技巧。在中國戲劇學院學習期間,成龍的藝名是元樓。在一次京劇演出時,他與元龍、元泰、元華、元彪等人的表演獲得了關注,於是七人組成了“七小福”。
1971年,成龍在學藝期滿後開始擔任武師;同年出演武俠片《俠女》,正式開始其演藝生涯。1976年,加入羅維影視公司,成為旗下籤約演員。1979年2月,自導自演動作片《笑拳怪招》,在片中飾演頑皮活波、機靈百出的興龍;該片是他執導的首部作品,並且在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上獲得冠軍。同年,離開羅維影視公司,與嘉禾電影公司簽約。
1997年,成龍主演了喜劇動作片《一個好人》,他在片中轉變銀幕形象,飾演一個平凡的廚師;該片上映後以4542萬港幣的票房成績獲得香港年度票房冠軍。1998年,成龍離開嘉禾公司,之後赴美國好萊塢發展;同年,主演動作片《尖峰時刻》;該片在北美的最終票房達到1億4千萬美元;位列北美年度票房排行榜第7位;這部電影不僅讓成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同時也確立了他在好萊塢一線動作演員的地位。
餃子的原名叫什麼 餃子以前叫什麼名字
餃子的原名叫嬌耳。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漢時期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用。
餃子的起源: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麵團,蓋上拯乾的溼紗布或毛巾,放置(餳)一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麵糰,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擀麵杖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覆兩三次)。餃皮也可用燙麵、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春節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許多漢族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亡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表明我國祖先對此的重視度。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著過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中國北部,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與交子同音,即舊年與新年相交之時。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有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麼個習俗。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裡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同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出門吃餃子是盼團圓的意思,取平安團圓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歸來之意。中國北部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